亲情缺失监护缺位教育缺乏谁来抚平留守儿童的“心伤”

2012/6/7 来源:人民网a-A+

  医网快讯摘要:亲情缺失、监护缺位和教育缺乏,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近日,一项针对京沪粤等城市新生代打工者的调查显示:超过一成留守儿童3年没见过外出打工的父母;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和孤僻。

  “好久没人牵我的手,好久没人摸我的头,冰凉的小手发烫的额头,生病是最想你们的时候……”一首令人心酸的歌曲道出留守儿童的“心伤”。

  我国有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有关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最为隐性且影响深远。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消极情绪增加,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与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留守儿童感觉自己失去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柔弱内向。有人甚至因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乃至敌意,有严重的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亲情缺失、监护缺位和教育缺乏,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在调查中,有一位农村留守小学生说,爸爸的电话让人心烦。因为外出打工的爸爸每次打电话回家,除了叮嘱他好好学习外,再没有别的话说。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数关心的是子女的物质生活和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需求。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精神上的需要。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极易导致他们心理失衡、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反社会人格。由于留守儿童大多胆小孤僻,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常把他们作为猎物,有的伺机敲诈钱物,有的教唆甚至逼迫他们寻衅滋事,还有的社会青年对留守女童实施性骚扰。公安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发生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确立的时期。如果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足够重视,这些孩子将有可能会成为情感冷漠、社会责任感缺失甚至充满反社会倾向的一代人,这是何等沉痛的代价!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儿童还无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向上流动的机会也常常受阻。因此,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关乎人的平等尊严,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目前,在多数留守儿童还无法与父母团聚的情况下,农村学校应担起教育责任,可试行“代理家长制”。老师要把留守孩子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给予特别关注,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对其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和排解,为更多留守儿童抚平“心伤”。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20607/682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