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上千就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护航?

2012/6/11 来源:搜狐健康a-A+

  医网快讯摘要:5月29日,市民张丽(化名)第二次迈进开发区东北大街附近的一家“针灸诊所”,她是经朋友介绍来这里针灸治疗嗓子炎症的。但张丽没有想到的是,第二次针灸后不久,她就因气胸住进了医院。此后她发现,给自己针灸的“医生”其实并没有行医资质。目前这家“诊所”已经被开发区卫生监督所要求停业。

  第二次针灸后突发气胸

  6月4日,张丽才刚刚从医院出院。她的丈夫告诉记者,妻子不久前嗓子持续疼痛,经过朋友介绍找到了开发区东北大街附近一家“针灸诊所”治疗。5月29日,张丽第二次去做针灸。“做针灸的时候有一针直接扎在肩胛骨附近,当时就感觉疼痛难忍。”张丽说,此后在回家路上,她就感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回家后不久,她就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检查。结果令一家人大吃一惊——张丽被诊断为左侧气胸。

  虽然经过住院治疗张丽已无大碍。但一家人认为,这次意外和针灸有关。“我们就此事找到负责针灸的‘医生’,但她坚决否认。”张丽的丈夫表示。

  无证“诊所”已被要求停业

  尤其令张丽一家人意外的是:经过进一步查询,他们发现给张丽针灸的这一“诊所”其实并没有相关证件。“我们联系了开发区卫生监督所,查询后发现诊所没有资质,针灸的医生也没有行医资格证。”张丽的丈夫说。 近日,记者找到开发区东北大街附近这处“诊所”,发现该诊所位于居民楼内,并未悬挂牌匾。目前诊所已经停业。据了解,针灸治疗属于医疗行为,需要在医疗机构内进行。这一诊所没有医疗机构资质,针灸师也没有行医资格证。开发区卫生部门已经对此处“诊所”进行了调查,责令其停止针灸活动,并将对此事做进一步调查处理。

  针灸“医师”则对此事称,她是从小跟人学习中医针灸的,所以没有申办行医证件。张丽来做针灸时病情很严重,她还曾建议她去医院治疗。至于张丽的气胸则和针灸无关,因为针灸用的针非常短,不可能扎伤肺叶引发气胸。张丽表示,自己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不当针灸可能造成损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针灸治疗在普通市民中颇受欢迎。一些养生会馆、洗浴中心、减肥机构都在开展针灸业务,由此引发的意外也不止一次。本报就曾报道过高新区理工园小区内的“怡元堂推拿养生会所”给的哥周成亮针灸扎出气胸,垫付3000元医药费后会所就关门“失踪”一事。

  据了解,根据卫生部门有关规定,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中医推拿、按摩、刮痧、拔罐、针灸等方法,属于医疗活动,必须在医疗机构内进行。也就是说,施针的人必须是持有《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两证的执业医师。针灸时若医生在深浅、方向、位置方面掌握不到火候,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正规医院对针灸取穴有着严格标准,一般都精确到零点几毫米。即使有如此精确的标准,由于个人胖瘦的不同也会有所区别,这都对医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但资质不明的小诊所,在为患者针灸时,一旦拿捏不当,轻者会造成气胸,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

  ■新快报记者 林恒华

  新闻背景

  6月6日,卫生部发布《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2-201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要求:我国将进一步建立健全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不仅要在95%以上的县(市、区)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精神科,并且,员工总人数在1000人(含)以上的企业应配备合格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

  基层妇女组织、老龄组织及其他社会团体等要配备合格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主动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疏导,提供心理援助服务信息。鼓励街道和乡镇政府、社会团体设立公益性心理咨询机构,向群众提供处理工作、学习、婚姻、家庭等问题的心理支持和咨询。

  各地应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时,要求各地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专项资金,支持患者报告、危险性监测、应急处置、人员培养、基层机构指导、工作考核评估等工作;中央财政应当对困难地区开展上述工作给予适当补助。政府对精神专科医院在投入政策上给予倾斜,对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按服务成本保障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网友弹赞

  ●支持派

  可以发挥正面力量

  @云上之小猫:这是好事!社会人普遍压力过大,工作、家庭、人际、经济压力山大。希望以后企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专业和职业道德过硬发挥正面能量!只是这好种子不知在现在的土壤里会变成什么样,真心希望长出好果子!

  @我的名字叫CK:社会上有精神毛病的人多了去,让更多人关注精神疾病,能够更好地防止出现极端问题。

  @河神的蟹:也算是一种员工福利。

  ●反对派

  去咨询的人多吗?

  @自强不息-杜:被精神的人可能会增多了!

  @泥神龙:有个问题,既然是病,那心理咨询师没有行医资格,如何处理?

  @StephanieChou:即使公司里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有多少人会去看呢?心理问题恐怕当事人难以察觉吧!去看的人会不会被人歧视,觉得有心理问题而被疏远呢?

  医生视角

  防患于未然,有必要!

  据人民网采访,北大六院相关医生表示,随着工作压力、生活节奏的变化,轻型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上升,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或者有效控制的话,他们很有可能会用极端的手段报复社会或者伤害他人,抑或结束生命,“因此某种程度来说,防患于未然更重要”。因此如果有条件的话,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工厂等工作场所需设置心理咨询室,提供发泄和倾诉的环境,在及时帮员工分担心理负担的同时,也能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据大学人民医院表示,在综合医院设立心理科或精神科门诊可以有效降低有心理疾患人群对精神病院的恐惧感和抵触情绪,有些患者正是在“不好意思的徘徊中”错过了诊疗时机。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20611/688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