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检总局上月底公布的今年4月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名单显示,共有209批次产品不合格,“上榜”的进口食品种类繁多,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品牌,包括“依云”天然矿泉水、“桂格”快熟燕麦片、“喜宝”牌婴儿辅助食品等。意大利葡萄酒、马来西亚燕窝……近年来,进口食品屡屡曝出质量事件,为何仍是国内消费者“舌尖上的宠儿”?进口食品相对国产食品价格往往高了一大截,是否意味着质量就更可靠更安全?
昨天下午,上海检验检疫局与浦东新区食安办在金桥国际广场举办主题宣传活动,有关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问题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知名洋品牌屡屡被曝光
国家质检总局此次公布的209批次不合格食品和化妆品品种繁多,来源广泛。其中,进口婴幼儿奶粉同样存在问题。譬如,产自法国的54公斤肯迪雅婴儿配方奶粉被检出乳糖、维生素D、硒含量均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在浙江口岸被依法销毁处理;德国产喜宝牌婴儿辅助食品也被检出钙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总计36.5公斤的货物在上海口岸做销毁处理。
“上榜”名单中,由北京大自然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进口的2.376吨“依云”矿泉水赫然在列,其不合格原因是亚硝酸盐超标。
价格和安全无必然联系
进口食品“事故率”逐年上升趋势的背后,是近年来进口食品的消费量、品种的不断增加。“去年,上海口岸进口的各类食品、食品添加剂共计10万批,首次突破200万吨、约合65.2亿美元。”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卢钟山介绍说,上海口岸进口食品量是国内进口量最大的口岸之一,其中,乳制品、酒类、饮料、肉类的进口量位居各类进口食品前列。
相对国产食品,多数进口食品的价格要高上一截。“这与国外的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贸易运输成本、关税等都有关系。”卢钟山表示,检验检疫部门在日常监管中也发现有一些价格很高的进口商品出现不合格的情况,因此,进口食品的价格和安全并没有必然联系。事实上,无论进口食品是来自哪个国家,进口检验检疫的标准是一样的,只要符合国标就是合格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进口食品和国产食品采用的标准是一致的。
可某种程度上,进口食品仍是消费者“舌尖上的宠儿”。以一瓶矿泉水为例,进口的依云矿泉水价格是国产普通矿泉水的7至8倍,却依然不愁销路。业内人士分析,这是因为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愈演愈烈的当下,消费者对国产食品的消费信心有所降低,对进口食品的信赖程度相对上升。
此外,进口食品和国产食品的监管方式的确存在差异。经检验检疫部门检验检疫及综合性评定,发现不合格的进口食品将被退货、销毁或改做他用处理,不会流入国内市场。而国产食品的第一责任人是企业,如果厂家未能严格“把关”,就有可能让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
网购食品存在一定风险
网购作为一种新兴消费方式,特别受到年轻人欢迎。网购的商品中,有的是通过正常贸易途径入境、经过经销商或代理人通过网络方式销售,这与一般贸易进口的食品管理的流程、方法、签发的证明完全一致,食品安全是可以保证的。但也有一些是消费者通过网络直接从海外购买、通过邮寄方式获得的进口食品。上海检验检疫局有关人士提醒,购买此类商品的消费者应注意不要购买我国禁止邮寄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名录中的相关商品,否则将承担一定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