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卒中幸存者有认知功能障碍

2012/6/28 来源:广州日报a-A+

  ●卒中后情感淡漠、情商智商降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及预后,卒中后抑郁患者会产生自罪、自责感,严重者存在自杀倾向

  ●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已发生脑血管病先兆的人群以及发生了实质性脑梗塞的人群需要做认知功能障碍筛查

  “广州市-伯明翰大学脑与认知中心”日前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揭牌。据悉,该中心拟引进伯明翰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组发明的“伯明翰认知筛查量表”,进行大规模筛查,建立中国人群脑损伤后认知功能筛查数据库,以获得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预警指标。

  该院脑系科主任兼神经内科主任潘小平教授呼吁提高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视:“卒中后,患者的各种认知情感障碍常常伴发,但又互相独立,不同的认知情感障碍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早期预警和明确诊断、早期干预尤为重要,可为患者家庭减轻很大的负担。”

  医学指导/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系科主任兼神经内科主任潘小平教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系科副主任医师杨淞然

  现状:

  认知功能障碍不受家属重视

  在中国,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00万人,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于脑血管病,存活的患者数约600~700万。在卒中幸存者中,大约90%的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表现包括认知功能下降、执行功能障碍、抑郁、冷漠、情感智商下降等。统计显示,约75%的卒中患者存在长期的认知功能障碍,71%的卒中患者伴有执行功能障碍,57%的卒中患者伴有情感淡漠,63%的卒中患者出现卒中后抑郁。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和认知功能的恢复,增加病死率和卒中的复发风险,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可以逐渐进展直至血管性痴呆。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卒中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比例高,危害大,但大多数情况下,家属对卒中患者的关注仍仅集中在肢体功能障碍如肌体瘫痪、失语等上,对其认知功能障碍却知之甚少,认识严重不足。不少卒中后患者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甚至存在自杀倾向,却无法取得家人的理解和关注。

  诊断:

  认知筛查可助发现病情

  目前在国内,对卒中幸存者的认知情感障碍的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更有相当数量患有脑梗塞但症状不明显的“隐藏”患者,从未接受过认知情感障碍筛查。事实上,有针对性的专业认知情感筛查,对发现这类隐藏患者是非常必要的。潘小平介绍,很多“小中风”患者并无明显症状,仅有轻微的手脚麻木、反应迟钝等。早期进行的认知筛查,可以帮助查出此类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

  此外,患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由于症状不明显,也常常被漏诊,通常在体检时才发现。潘小平说,事实上,由于病灶的多发,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比其他类型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反复发生的血管性认知障碍,可最终导致血管性痴呆,早期的认知筛查对这一类患者非常重要。

  提醒:

  三类人群需做筛查

  认知功能障碍是不是就是通常说的变笨变傻?有无具体量化标准?不少市民心存疑问。

  “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一个手袋放在桌面,患者可能只看到左半边袋子,却对右半边袋子视而不见,这就是其中一种认知功能障碍,我们叫做空间忽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系科副主任医师杨淞然介绍说,认知功能包括语言、数字能力、动作计划与控制、记忆力、注意力及执行功能等。在卒中患者中,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有感知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注意力障碍(包括控制和保持注意力)等。

  但是,实际情况中,卒中患者常常存在言语残障和空间注意困难,凭借一般的认知测试无法可靠地评估这类患者,从而造成实验数据的选择性偏倚。而伯明翰认知筛查正是专为克服这些评估困难而制定的。

  那么,到底哪些人需要做认知功能障碍筛查呢?

  杨淞然介绍,以下三类人群需要做筛查:

  1.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有长期吸烟史或者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

  2.已发生脑血管病先兆的人群,包括眩晕、突发的一过性的肢体麻木、无力、失语和失盲等。

  3.发生了实质性脑梗塞的人群。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20628/711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