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监点名批评光明乳业不诚信

2012/9/21 来源:39健康新闻a-A+

  医网快讯摘要:堪比“毒胶囊”的“中药染色”事件虽刚刚被监管部门披露,但中药“染色、增重、掺假”行为已潜行多年,尤其染色带来的毒性一直被忽略。

  药监局“意外”出手

  2012年9月的安徽省亳州市除了空气中弥散的中药味儿之外,明显存在另外两种特殊的气息——喜庆和惶惑。

  就在这座被称为“中华药都”的城市举办“2012年国际中医药博览会暨第28届全国中药材交易会”(以下简称“药博会”)的前一天,2012年9月8日,一则来自国家药监局的通报让这个中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最大的中药饮片产地一片慌乱。

  国家药监局通报称,安徽省近日查获一批染色增重、制假售假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其中8家停产整顿、12家立案调查。上述企业涉嫌用化工色素金胺O进行染色,用铝盐和镁盐加重,在药材中掺假。

  尽管通报中未提及“亳州”,但那些参加药博会的业内人士一眼就看出,12家企业全部来自亳州。传说中神医华佗在他的老家亳州开垦第一块药田之后,亳州就逐渐成为中国的药材之乡。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此次在被查获的问题中药涉及亳州12家企业,共34批次产品,包括蒲黄、红花、元胡、石斛、黄连、五味子等6种中药。

  外界看来,国家药监局这种近乎“拆台”的举动颇显“意外”。

  今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记者曾两赴亳州,暗访中药造假问题。中央电视台一位内部人士证实,这期针对亳州中药问题的调查报道最终作为内参上报。据了解,当地原计划9月10日药博会之后,再向当地媒体披露部分自查信息。

  国家药监局的通报打乱了所有的计划。

  如今,亳州一些政府部门的办公桌上放着厚厚一摞此次事件的舆情监控。亳州市药监局内空无一人,几乎所有人员都参与到新一轮的专项整治行动当中,甚至还发动了村镇和街道帮助协查。

  来自的风暴眼

  有意思的是,“染色中药”,这起“毒胶囊”之后新一轮的药品安全事件,最初披露12家涉事企业的并非安徽及亳州的自查,而来自。

  “最先是在市场上被发现问题,然后倒查到位于亳州的饮片厂。”一位涉事企业的负责人说。

  市药监局相关负责人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该市的专项监察行动从今年6月开始,8月下旬获得问题中药的检测结果后,该局随即向12家企业所在地的药监部门发出“不合格产品协查函”。

  其中的原委,一位熟悉内情的药监部门人士指出,2009年以后,药监系统取消了省级以下垂直管理,变为地方分级管理,“监管者有时竟要承担地方招商引资的任务,那么其监管力度和披露问题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根据亳州市相关部门提供给南方周末记者的自查结果,亳州对全市58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中的53家提出442条整改意见,责令存在较大风险的15家立即整改,责令严重违规的8家停产整顿,收回6家企业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证书。

  南方周末记者连日来遍访了12家涉事企业。

  涉嫌染色的万珍中药饮片厂相关负责人承认,有7公斤染色石斛流入了市场,公司怀疑是在原产地被药农染了颜色。

  亳州市凯利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安徽福春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企业则连呼“冤枉”。相关负责人称,核对了涉事产品批号和公司的生产账目,查不到涉事产品的生产记录。他们已经向监管部门提出,有人冒用公司的名义,加工销售违法产品。

  安徽国鑫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安徽维涛中药饮片科技有限公司等几家涉案问题较多的企业均以“负责人在外地出差”拒绝接受采访。

  中药染色潜规则

  中药行业业内人士说,中药行业最突出的三大问题就是——“染色、增重、掺假”。其中,公众对中药染色相对陌生,但并非行业新问题。

  从业三十多年的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资深中药鉴定医生胡浩彬指出,中药材、中药饮片非法染色掺假的现象在国内普遍存在。目前已发现有染色掺假的中药材、中药饮片有几十种。

  胡浩彬把中药材染色按主要目的和方式细分为四种:

  ——提取成分后染色。一些药材被提取过有效成分后,颜色变浅,色泽变暗淡,经过染色后可使色泽重新恢复成原样。如染黄的药材有蒲黄、黄芩片、姜黄、延胡索;染红的药材有红花、五味子、朱砂、血竭;染黑的药材有制川乌、制草乌、制首乌、胆南星等。

  ——劣质药材染色。比如市面上的正品花椒每公斤52元,而染色的“颜椒”每公斤只要16元。“颜椒”的原料多是未成熟的小红花椒,因个头小,品质差,属于被淘汰的花椒。这种花椒红色鲜艳度不够,不法分子用“罗丹明B”对其染色后,再混入正品中销售,其他药材如劣质五味子染红、劣质蒲黄和延胡索染黄、伪品乌梅染黑等都属此类。

  ——增重染色。如青黛质地疏松轻浮,掺入颜色相近的孔雀石绿,可大大增加重量,其他药材如红花、冬虫夏草等都发现有增重、染色现象。

  ——造假染色。藏红花因为价格昂贵,疗效显著,很多不法药商用纸纤维搓成条状,再用金胺O、新品红等色素染成金黄色,普通人用肉眼无法识别。还有如朱砂用808猩红,血竭用松香酸、808猩红、苏丹红Ⅰ、苏丹红Ⅳ染色制伪等均属此类。

  被忽略的毒性

  一直参与中药染色掺假检测方法研究的有关医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此次涉案的金胺O又名碱性嫩黄,属于接触性致癌物,对皮肤黏膜有轻度刺激,可引起结膜炎、皮炎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长期过量食用,将对人体肾脏、肝脏造成损害。在国外早已列为禁用染料,国家卫生部在2008年将其列为非食用物质。

  早在2006年,市售蒲黄中用金胺O染色现象就已经很普遍,桂林食品药品检验所饶伟文等专业人员当时从各地药材市场买来蒲黄,29批蒲黄中有15批检出金胺O。

  2011年,他们再次从全国各大药材市场购回桔梗、黄连等进行检验,22批桔梗样品有12批检出增重粉硫酸镁和白矾,硫酸镁口服是泻药,白矾口服用于治疗久泻不止等。所检42批黄连饮片中15批检出金胺O,目的是掩盖用白色矿物粉掺伪增重。

  胡浩彬介绍,也曾有当地市民在市面上买了冬虫夏草,第一天早上吃了一点,人不舒服,休息两天后恢复了,第四天开始再吃,浑身瘫软,脸色潮红,没有知觉。

  经过检验,胡浩彬判定这个是古尼虫草染成正品冬虫夏草。古尼虫草子座绿色,虫体灰白色,用黄色染料把虫体染成黄色,把子座染成黑色,和正品冬虫夏草很像,有的消费者吃了一两个月,肝、肾功能全部下降。

  亳州从事中药饮片销售的相关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有些药材不止用一种色素染色,如乌梅就发现使用苋菜红、亮蓝、日落黄3种色素染色,而染色药材经进一步加热炮制,如蒲黄炒炭、黄芩酒制等,其中的化工染料受热产生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可能更大。

  擅自添加乳矿物盐,质监责令光明停止生产该产品

  就在几天前还发布声明坚称奶酪符合国标的光明乳业,昨日遭到市质监局“点名批评”,称已查实光明乳业一分公司生产的“小小光明宝宝奶酪”擅自添加卫生部明令禁止在婴幼儿食品中添加的“乳矿物盐”。截至昨天上午,光明乳业还在“喊冤”,称产品合格,此事纯属误解,但到昨日下午5点半左右,光明乳业最终在官方网站上挂出新声明,称在市质监对此事件调查后作出了处理决定,公司完全接受,并向消费者致歉。

  光明曾宣传1-3岁宝宝可使用

  质监局前日发布消息,据初步查实,光明乳业自2011年12月11日起,擅自在其所属光明奶酪黄油有限公司梵古易乳制品分公司生产的“小小光明宝宝奶酪”产品【规格为138克(6杯)】中添加乳矿物盐。质监部门对此进行调查,并依法严处。

  此前,光明乳业公共事务总监龚妍奇对媒体的回复是,“成长奶酪系列”并非指产品只针对婴幼儿,六七岁的宝宝也是消费群体之一。可能误导消费者的包装在于侧面的一段介绍:“小小光明成长奶酪系列含优质蛋白质、丰富钙质和维生素,针对1-3岁的宝宝,小小光明宝宝奶酪特别添加DHA……”龚妍奇表示,原意指添加了1-3岁宝宝成长所需的DHA,即该款产品并非只针对婴幼儿,如果消费者不介意也可给1-3岁宝宝食用。然而,该说法与国家规定不符。卫生部2009年发布的第18号公告称,乳矿物盐的使用范围不包括婴幼儿食品。

  省知名乳业医生王丁棉告诉新快报记者,即使在奶制品食用率极高的国外市场,4岁以下的儿童一般都不推荐吃奶酪。“年龄较小的儿童吃了会造成消化不良,增加他们肾脏功能的压力。”王丁棉分析称,光明宣传针对1-3岁的宝宝,明显属于婴幼儿范畴,绝对不适宜吃这款产品。

  该奶酪已被质监责令停产

  昨日,对于光明乳业此前“标识有误”的说法,市质监局予以推翻,直斥“企业存在不诚信行为”。在新闻发布会上,质监副局长沈伟民首先用这样一句话评价光明宝宝奶酪产品违规添加乳矿物盐一事,并称在国家开展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后,光明企业仍未依照规定,就小小光明宝宝奶酪添加含有乳矿物监的食品添加剂一事向质监部门报告。据悉,质监部门已责令企业停止生产该产品,同时对企业存在的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查处。

  对此,光明乳业一反之前坚持产品绝无问题的态度,发布声明称完全接受政府监管机构的处理决定,对社会各界表示歉意,并将吸取教训,迅速彻底整改及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至于将如何整改及责任人是谁,光明乳业都未提及。

  屡次致歉屡曝负面管理层未换

  事实上,光明自进入下半年以来,已经深陷5次重大质量安全负面事件,而每次事件发生以后,光明都曾表态对消费者道歉,将吸取教训加强管控。但到目前为止光明仅在“优倍混入清洗液事件”中对涉事人作出免职处分,其他事件后续处理结果都未对公众作出交代。光明集团新闻发言人潘建军在此次事件后向媒体坦承,“乳业公司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有不足的地方,公司正积极整改,而管理问题也是整改中重要的一项。”但是,由于正在梳理每个环节,包括责任在哪里等问题,在查找出原因后还要报告相关部门和集团,潘建军称暂时不会考虑管理层的变动。

  小知识

  乳矿物盐为何不能加入宝宝奶酪?

  乳矿物盐是从牛奶中提取出来的纯天然矿物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在2009年12月22日发布的第18号《公告》中明确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的规定,批准乳矿物盐等7种物品为新资源食品。该公告同时规定,乳矿物盐的使用范围不包括婴幼儿食品。

  有营养医生指出,之所以不能在婴幼儿食品特别是宝宝奶酪中加入乳矿物盐,是因一般食物中增加乳矿物盐是为增加钙含量,而奶酪本身钙含量就已经相当高,是普通牛奶的六倍到七倍。“婴幼儿肾脏还没有发育成熟,无法吸收高蛋白高钙的食物,如果吃了会给肾脏造成过重负担,影响到健康发育。”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20921/823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