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程少于五年不宜安装“脑起搏器”

2012/10/22 来源:广州日报a-A+

  医网快讯摘要:帕金森病属慢性脑部退行性病变,患者脑干内被称作“黑质”的部位出现急剧退化,无法产生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传导递质,导致大脑对肌肉活动的指挥能力下降,患者表现出动作缓慢、震颤等症状。

  ●脑深部电刺激术可令帕金森病人减药50%,但术后仍需服药

  帕金森病患者服用左旋多巴药物到一定时间,药物的效果将达到极限,此时可通过安装“脑起搏器”改善病情。专家强调,安装“脑起搏器”并非人人适合,患者病程不能少于五年。安装后也不代表一劳永逸,在坚持服药的同时,还要定期接受医生的“程控”。

  服药多年现“异动”

  可考虑手术

  帕金森病属慢性脑部退行性病变,患者脑干内被称作“黑质”的部位出现急剧退化,无法产生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传导递质,导致大脑对肌肉活动的指挥能力下降,患者表现出动作缓慢、震颤等症状。此病高发年龄为50~79岁,国外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每800人当中就有一人患上帕金森病。

  原发性帕金森病首选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然而,经过几年的治疗,左旋多巴类药物起效时间越来越短。当药物发挥效力时,许多患者还会出现奇怪的手脚“乱动”现象,就像跳舞一样,完全不能自控。

  “这就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运动并发症即‘异动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专科主任陈玲教授指出,出现“异动”的患者从原来的不能活动走向另一个极端——不由自主的乱动。通常来说,中晚期病人出现运动并发症,就意味着药效已经达到极限,这时可以考虑通过手术予以改善。

  安装脑起搏器

  患者可自控肢体活动

  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刘金龙介绍,针对中晚期病人的“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俗称“脑起搏器”。DBS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流来持续刺激脑部目标区域,从而抑制可引发运动功能失常的信号传导。

  手术中,医生将一条带电极的导线植入病人脑内丘脑底核,术中唤醒病人,以电刺激来测试治疗效果。如果确定肌肉僵化或颤抖现象有所减轻,医生就会确定电极的位置,将其固定在颅骨上。电极的延长线则与被植入锁骨下的神经刺激器相连接。使用时,病人可根据自己肢体抖动的程度,对电刺激的程度加以调整,从而控制肢体活动。

  刘金龙指出,过去采用毁损性手术放置脑起搏器,即用射频破坏病灶,且不能做双侧病灶,导致接受手术的病人复发率比较高,两年内可达50%~60%。而现在经过技术改进,复发率已经显著下降。

  记忆力减退

  不宜做手术

  帕金森病的治疗在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均有开展,该不该装“脑起搏器”,究竟由谁说了算?

  记者获悉,国际上规范的做法是成立神经内外科医生合作的DBS团队。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DBS团队为例,患者首先由神经内科医生首诊,对病情进行评估,如果符合手术指征,则由神经外科医生安装“脑起搏器”,术后由神经内科医生随访,长期进行“程控”。

  陈玲指出,适合做脑深部电刺激术的病人应符合几个条件,即原发性帕金森病病人,对左旋多巴药物敏感,病发至少5年,具有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病人精神状态评估必须是正常的,没有明显焦虑抑郁和记忆力减退,年龄应在75岁以下,磁共振检查显示脑萎缩不明显。

  “帕金森病容易和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等混淆,而发病五年的病人通常能够确诊是否属于原发性的帕金森病,不至于误诊。”陈玲说,由于安装“脑起搏器”后,部分病人的智力会有所减退,故该手术并不适合已经出现记忆力衰退的病人。

  安装脑起搏器后

  仍要吃药

  “必须向患者澄清的是,安装‘脑起搏器’后并非一劳永逸。”陈玲指出,随着病情的进展,电刺激将会不够“劲”,需要进行调整。不过,病人手中的程控仪只能控制开关以及调整电压参数,其他参数如需调整,应到手术医院接受医生的程控。“术后随访非常重要,病人要把自己的病情进展及时与医生沟通,由医生进行程控。”她说,一次程控通常需要三十分钟到一小时。术后头半年调整的频率比较高,通常要程控三至四次,半年后一般一两次。此外,脑起搏器需要定期更换电池,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不同,一般3至8年更换一次。

  需要强调的是,放置“脑起搏器”后并不等于可以不吃药。“通常放置脑起搏器后,病人用药量会减少五成。”陈玲指出,手术可以改善运动障碍,但如果完全不用药,效果并不明显。更重要的是,由于帕金森病都由退化性因素导致,患者的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手术仅能延缓帕金森病的进程,却不能令疾病消除。

 

推荐阅读:

帕金森病每年新增十万病例 尽早用药是关键

医生提醒:帕金森病患者需规范化治疗

警惕帕金森病家族遗传

帕金森病低龄化引重视 专家称应及早对症下药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21022/828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