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网快讯摘要:11月14日,怀孕已6个月的张女士拿着厚厚一沓资料,第四次来到朝阳区某居委会,希望能办理市外来人口生育服务联系单,以便能拿到生育保险。结果再次以材料不足为由,遭到了拒绝。记者翻了翻她的材料,有男女双方单位、户籍所在地开具的初婚未育证明、双方结婚证、户口本等一系列材料。
已在生活多年,并已买房安居的张女士,比李女士的遭遇更加悲惨,她自己都说,在孩子出生前办好准生证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张女士的户籍在湖南,老公在辽宁,都属于户籍不在的“双外人员”。张女士说,为了开这些材料,她从知道怀孕开始就和老公分头办理,历时半年,到各机构盖了至少有20多个章,路费就花了上万,但每次都因为各地政策不同以及突然的新变化无法成功。“辽宁和湖南都有当地的政策,同样也有很多规定。”张女士说,她的整个孕期都没能好好享受过美好的怀孕时光,而是一次次走进各种机构,得到工作人员冰冷的拒绝时,总有种“不该要孩子”的冲动。
张女士询问了周围情况相同的朋友,发现只要是夫妻双方户口均不在当地的外来流动人口,几乎所有人都在办理准生证上受到阻拦,而他们最后办理成功的秘诀往往有两种:找关系和“刻萝卜章”。她的同事夏先生,就是在回海南办理准生证遭到拒绝后,在街道办门口被迫花了500元,请“刻章办证”的人“帮”他补齐了手续。
如今,像上面两个被准生证难住的家庭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网上的各大论坛中,很多人诉说着相同的经历或感慨:“我们老家要求生完孩子后必须上环,有出生证明和节育证明才给开准生证”、“生孩子需要批准,我挺着8个月的肚子回东北老家办准生证的时候,差点流产”……
办准生证到底“卡”在哪
原本是一个个满怀着希望迎接新生命的家庭,但却需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在孩子出生后给他一个身份。办理这样一纸小小的“准生证”,却遇到了想象不到的磨难。
各地政策不同。“准生证难办,主要是出现在流动人口身上,如果双方属于同一地区且户籍都在当地,办起来还是相对简单的。”市朝阳区某街道办管理计划生育的负责人汪先生这样告诉记者。据他了解,我国各地准生政策相差甚远,虽然都是去户籍所在地的街道计生部门办理,但有何限制、需要提供什么证明,都不大一样。这就给许多不在当地,但需要办理准生证的人带来更多困难。
所需材料及流程过于复杂。要想办成一张“准生证”,所需的材料及手续十分繁复。曾有人将办理准生证做了这样的概括:盖章、签字40多个,接触单位10多个,接触工作人员60人,耗时两个月。在工作的汤小姐和老公都是湖南人,已怀孕6个多月的她无奈地表示:“我一个本科生,看不懂长沙市的《办理生育证服务指南》,打了三四个电话才搞明白。”
有些办理人员不作为。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手续办理不顺畅,一部分也源于工作人员没有详细告知造成。往往当你准备好材料递交上去后,才告诉你还缺什么。不仅如此,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让“办理不了”成为了相关办事人员“踢皮球”的口头禅,基层的办事效率和行政管理水平也常让人吃“闭门羹”。
此外,在申请办理“准生证”时,自身准备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办理难上加难。人民网舆情检测室的分析发现,8%的人认为“证没办好,申办者也有责任”。按照规定,“准生证”要双方提供“已婚”证明,但很多人婚后没有及时更新婚姻状况。不少人以为办准生证很简单,等到怀孕七八个月时才着手,对办理流程、所需证明等不甚熟悉,因此都吃了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