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网快讯摘要:直系亲属间,人体基因某部分是相同的。这就给了淋巴细胞进入受体体内后的一张门禁卡。受血者体内的免疫机制,会错将亲属输入的鲜血当成是100%自己人,从而不予攻击,任其自由发展。但淋巴细胞一旦激活、增殖,却不会把受体的免疫系统当成自己人。致病可能性加大。“由于该类疾病的发生几率依然较小,且发病后症状不够特异,广州并没报告过明确诊断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病例。但在国内,直系亲属间输血后,发生过类似病例。”
“发生意外,亲人相互输血在电视剧里屡见不鲜。实际上,直系亲属不能相互输血是个必知的医学常识,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死亡率高达90%……”近日,一条微博在网络上疯传,不少网友大呼“被编剧坑了”,也有网友质疑其真实性。中国输血协会副理事长、广州市血液中心主任付涌水表示,这一说法其实不够科学。直系亲属间输血确实可能导致最严重的输血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死亡率极高。但经过特殊手段处理血液,直系亲属间也可输血。
都是淋巴细胞“惹的祸”
付涌水表示,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输血反应分为传染性、免疫性两大类别。目前我国主要检测到的输血传染病主要集中在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方面。在采用最新的检测手段后,经输血感染丙肝、艾滋的几率为数百万分之一的极低概率。
输血产生免疫性反应时,接受输血者往往会表现为发热、过敏症状,这和血液质量没有关系,而是受血者自身免疫力低或对血浆中的蛋白质过敏所致。
付涌水表示,网传“直系亲属间不能相互输血”,指的是免疫性反应中最严重的疾病,死亡率极高。“从这个角度说,微博上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主要是血液中含有的淋巴细胞在进入到异体内时,可能会被激活快速增殖,最终反噬受血者的免疫系统和其他系统,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据悉,直系亲属间,人体基因某部分是相同的。这就给了淋巴细胞进入受体体内后的一张门禁卡。受血者体内的免疫机制,会错将亲属输入的鲜血当成是100%自己人,从而不予攻击,任其自由发展。但淋巴细胞一旦激活、增殖,却不会把受体的免疫系统当成自己人。致病可能性加大。“由于该类疾病的发生几率依然较小,且发病后症状不够特异,广州并没报告过明确诊断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病例。但在国内,直系亲属间输血后,发生过类似病例。”
亲友捐血一般会“调包”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目前有血液中心覆盖的医院,已没有采集献血者献血的资质。医院能做的只能是通过患者自体的输血,开展手术。在市内医院,发生亲属间直接输血的可能性并不存在。即便是亲属之间互助献血,血液中心也会更换同血型非亲缘捐献者的血液供其亲友使用。
可以紧急采集献血者血液的医疗机构往往是边远山区、供血不到的地区。如果伤、患者短期紧急大量出血,不输血就会死亡,亲属间同血型的血液也可在经过快速检测后直接用上。“毕竟挽救生命大过一切,至于输血反应依然是概率极小的事件。”
直系亲属间的输血可“无害化”
据悉,目前血液采集部门也已有了相应的方法,将直系亲属间的输血进行“无害化”处理。即利用规定剂量的伽马射线,将亲属提供的血液制品中的淋巴细胞予以清除。该类接受过辐照后的血液,往往应用于亲属间献血以及免疫系统低下的受血患者。
为了减少输血中可能产生的输血反应。目前输血领域已普遍将全血进行分离成血浆、红细胞、血小板等主要成分。接受者缺什么,就输什么,输血反应发生率大大降低。
知多D
最安全的输血方式:抽自己的血输回给自己
据悉,目前医疗临床只能开展的自体输血模式,是相对安全的输血方式之一。该类输血分为除尘式自体输血,即择期手术患者提前采集自己的血液,手术时直接用提前存放在医院的血液。
再则就是稀释型自体输血。手术前同样准备相应量的自体血液。然后向人体内注射一定浓度的生理盐水对血液进行稀释。手术时流出的血液是稀薄的,待手术完成后,同样将前期备血回输患者体内,用黏稠的血液补充流失的稀薄血液,属用血领域的“李代桃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