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食品加工“黑作坊”产量惊人 打击存三难

2013/3/19 来源:a-A+

  医网快讯摘要:地下食品加工“黑作坊”产量惊人,且容易形成灰色产销链条,但是,在具体办案过程中,又存在线索发现难、证据搜集难、完全根除难三难。这是记者近日在广东省东莞市采访时了解到的情况。

  针对上述情况,检察机关建议,建立小作坊集中加工场,促使有条件的“黑作坊”由非法经营转化为合法经营,遏制无证照经营户数的增长。同时,将食品安全纳入对社区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强化社区属地管理职责。

  打击“黑作坊”存三难

  东莞二区检检察官在办理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的过程中发现,目前打击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存在三难:线索发现难、证据搜集难、完全根除难。

  东莞二区检检察长李勇告诉记者,由于“黑作坊”没有生产经营许可,常隐匿于一些偏远路段、城乡接合部、区域交界地的出租屋闭门作业,各自独立,分散度高,难以被发现。由于食品质量鉴定专业化程度高,普通民众只有在食品危害到身体健康时才会报案,难以提供线索。在上述14宗案件中,有13宗是相关部门在日常执法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案件线索。

  “地下"黑作坊"生产销售往往无单据、无记录、无大量存货,通常难以确定销售数额。同时,"黑作坊"整个产销链涉及到来料、加工、分销、运输、零售等多个环节,数量大,涉及地域广,取证难度大。特别是销售对象中的散户,人数众多,流动性较大,销售行为持续时间较长,准确查证犯罪数额具有较大难度。”李勇说。

  另据介绍,由于“黑作坊”整个产销链涉及了不同的监管部门和不同的行政区域,在多部门、多地域联合打击上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而且“黑作坊”场所简陋,设备设施简单,多聘请“农民工”加工,执法部门对其查处时,真正的雇主易逃匿,难以抓获归案,容易死灰复燃。如在上述案件中,雇主逃匿案件8件,占57.1%。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在打击地下食品"黑作坊"的同时,还应该建立防范和引导的长效机制。”东莞二区检提出四项建议:建立小作坊集中加工场,引导地下小作坊走上地面,适当调整准入门槛,促使有条件的“黑作坊”由非法经营转化为合法经营,遏制无证照经营户数的增长;建立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将食品安全纳入对社区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强化社区属地管理职责,确保属地管理到位。在上述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强化出租屋管理,把好租赁关,动员群众自觉抵制“黑作坊”,从源头上制止无证照生产食品行为。同时,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积极构建“政府牵头,部门担责、齐抓共管”的整治机制,在明确相关部门责任的同时,建立职能部门与公安、出租屋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案件转办和联合执法机制,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监管网络。

推荐阅读:

孕产妇及乳母用营养补充品通用标准纳入食品安全计划

李克强回答外媒记者提问:要让人民食用安全食品

食品“傍名牌”乱象 老坛酸菜面5处被模仿

散装预包装食品无生产信息 食品安全难溯源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30319/921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