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4人先后患重病 姐放弃换肾攒钱给弟治病

2013/5/16 来源:温州网a-A+

  医网快讯摘要:21岁,正是青春绽放最盛的时候,可俞婷婷却提前终止了对未来的幻想,为自己和弟弟的命运做出了选择:放弃换肾登记,将捐助款攒起来为弟弟治病。“他是我们全家的希望。”

  接连几年,病魔先后盯上乐清芙蓉镇西岙村俞氏一家四口:父亲肝病严重、母亲重病离世、女儿身患尿毒症、儿子肾病复发。一连串的噩运一下子拖垮了原本幸福的家庭,也让长女俞婷婷“被迫”学会了懂事和坚强。

  俞家本来令人羡慕,父慈母爱,子女乖巧。“弟弟2岁时患上肾癌被切除了一侧肾脏,开始接受长期治疗,控制病情。”虽然这笔固定支出费用不菲,但在安徽做小生意的俞氏夫妇还能负担,尽心尽力照顾两个子女成长。

  2005年,14岁的俞婷婷被查出患有尿毒症,俞家再次因为病魔被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而从那一年开始,这层阴影就再没有消散过:2009年初,俞母罹患癌症,坚持治疗一年之后撒手人寰;俞母治疗期间,俞婷婷花几十万元新换的肾脏枯死,需以血透来维系生命;俞母过世半年后,俞父在一次偶然中,被发现患有严重的肝硬化。

  几年之内,俞家被一波又一波的噩运击中,幸福美满的生活被彻底瓦解。“父母变卖了能卖的产业,向所有亲戚朋友求助,也接受了很多好心人的捐赠,勉强才走到了今天。”俞婷婷说,一家四口治病花去了至少一两百万元,如今家徒四壁的他们还欠下了巨额的外债。

  勇敢女孩,坚强扛起母亲的托付

  由于身患重病,俞父不能从事体力活,只能在镇上骑电瓶三轮车来赚取每月一千多元的生活费。而俞婷婷则接受母亲临终托付,当起了小管家,照顾起一家人的生活。

  “虽然烦心事多,但父母很宠爱我和弟弟,从没让我们干过一点活。后来母亲过世了,托付我照顾好爸爸和弟弟,我答应了她,就一定要做到。”

  每天,俞婷婷要在家里洗衣做饭。而遇上血透的日子,她则一个人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乐清市中医院,做完四个小时的血透后,又急匆匆地坐着公交车赶回来。当记者询问做完血透会全身无力,为何要这么匆忙赶路时,她笑笑说一星期要去医院三次做血透的日子已经持续了三年,偶尔也会顶不住休息下,回家就迟了,赶不上给弟弟做饭。“能赶我就尽量赶。”

  正因如此,俞家为女儿换肾凑得了一笔爱心款时,俞婷婷作出了放弃换肾留钱给弟弟治病的决定。

  当温医附一院让她到医院登记等待肾脏捐助时,俞龙龙肾病复发,查出左肾也出现早衰现象。之后,俞婷婷和父亲把俞龙龙送进了温州市中医院。她拒绝了当天温医附一院打来催她去登记的电话。“我弟弟在医院,我不去了。”

  经过一星期的治疗,俞龙龙的病情不见起色,又住进了上海瑞金医院。

  两相权衡,把生的希望留给弟弟

  经过检查,他被诊断为重度“局灶节段性硬化肾小球硬化”,属罕见的Denys-Drash综合症。“医生说这种病全世界只有2000例,全中国也只有200例。他只有一个肾了,治起来更困难。”

  在上海的那两个星期,白天,婷婷陪弟弟化疗;晚上,龙龙陪婷婷血透。“他的病目前只能保守治疗,等治疗一段时间后再看效果,这将是一场漫长的斗争。”

  上周五,17岁的俞龙龙做完治疗不久,因为担心姐姐的身体和庞大的费用支出,便急着从上海瑞金医院出院回家。“他很聪明,也很懂事,我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救他。”俞婷婷说弟弟接下来每个月要到上海接受一次治疗,需持续半年,才能确定治疗效果。“以后的路还很长。”

  在采访过程中,俞婷婷总是不经意地拂去弟弟身上的脏物,神情关切。而俞龙龙则一直低着头,沉默地听姐姐诉说着她的心意,眼眶泛红。

  为了给弟弟省下治疗费用,俞婷婷打消了做换肾手术的念头,打算靠血透来支撑。“换肾需要一笔庞大的治疗费,且手术做完后的几年内,都没有力气干活。如果我做了手术,那弟弟和爸爸万一发病需要人照顾那可怎么办。我宁愿血透,能撑几年是几年。”俞婷婷说弟弟想过放弃治疗,不要她这样付出,但她最终说服了他。

  俞婷婷说,父亲的肝硬化其实也很严重,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为了弟弟,他将原本一天吃三次的药改成一天只吃一次。现在,她和父亲的医疗费每月需自付四千余元,除了这些,她要把所有钱都留给弟弟。

  “他是我们全家的希望,我保护他就像母鸡保护小鸡一样,是一种本能。”采访中,俞婷婷这样说道。采访结束,她又给记者发来短信,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她也怕死,也想过美好的未来,但现在的她已经不敢再为自己多想,一切的努力,只为了救治弟弟,为了让他能够健康地活下去,那她也就不再遗憾。

 

推荐阅读:

中方向越南移交10名被拐儿童 患病得到两年疗养

美甲易得灰指甲 指甲打磨后容易“患病”

夫妻携地贫儿女乞讨治病

老汉离家与人同居 患病老妻起诉索要扶养费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30516/951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