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孕妇回家遇害”事件切割社会信任

2013/8/2 来源:重庆商报a-A+

  医网快讯摘要:7月24日,黑龙江省桦南县17岁女孩胡伊萱路上遇到一名假装肚子疼的孕妇,请求其帮忙扶自己回家到楼上,女孩没意识到,善良却葬送了自己如花的生命。当将孕妇送到楼上后,在家等候的丈夫面露凶光,欲对女孩性侵,女孩反抗被二人用被子蒙头窒息而死。目前,两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

  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一个心中充满阳光的女孩,面对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勇敢地迈开脚步、伸出双手,却不曾想,回报她的,不是微笑和感谢,而是蓄谋已久的性侵,以及生命的剥夺。“好心反遭毒手”的悲情,生命之花的枯萎,让人揪心痛心和伤心。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一次不经意的邂逅,都有可能改变人生的轨迹。在一个人的不确定性取代自然风险占据主导的社会里,“送孕妇回家遇害”再一次为风险社会增添了辛酸的注脚。助人为乐也好,见义勇为也罢,当利他行为需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时候,面对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还有多少人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

  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具有生产性和可积累性。与之相对应的,信任的存量也可以被消耗、被切割。信任裂痕一旦产生,短时间是难以修复的;因此,信任的生产比消费更容易。“送孕妇回家遇害”虽说是一个极端的、小概率的个案,却具有很强的感染效应和示范效应,让原本稀薄的社会信任,再一次减少。

  正如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信任是说服力的核心。基于先例的“惯性联想”,基于成见的“恶意的揣测”,让人们的内心逐渐封闭起来。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宁愿在一开始就断定: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过是一种虚伪的努力。长此以往,他们逐渐变得麻木和冷漠起来,逐渐对他人的痛苦失去敏感的反应能力,逐渐习惯于无动于衷。这样可怕而残酷的现实,确实值得我们好好警醒和反思。

  一个温暖的社会,不该让好心人寒心。及时、有力地给予法律的规训与惩罚,既是对逝去生命的告慰,也是对正义的回应。如何建构一道周密的安全防护网,如何建立利他行为的保障机制,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紧迫考题。只有信任的树苗茁壮成长,才会压缩猜测、狐疑的生存空间,人们才会卸去 “保护性排斥”的心墙,利他行为才会越来越多。

推荐阅读:

孕妇火车内诞下男婴乘务员帮忙

少女送孕妇回家被害续:孕妇疑偷情被抓...

水龙头成污染源 自来水变铅水可能增加...

孕妇装病为夫寻泄欲对象 女孩送其回家...

终止妊娠导致孕妇死亡 两医生领重刑

孕妇冲关赴港产女 称不给出世纸就弃婴

津巴布韦医院孕妇分娩尖叫一次收30

全国首例感染H7N9病毒的孕妇产下女...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30802/970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