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医案之后 谁还愿意做医生

2013/10/30 来源:中国青年报a-A+

 杀医案之后 谁还愿意做医生

  “不要学医!”这4个字,来源于温岭杀医案后被医护人员群体广为转发的一张网络照片。楼顶上,一名医生的白大褂背上写着这4个黑色大字。

  10月25日,浙江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3名医生被前患者袭击,造成1死2伤。这使医患冲突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显示,与去年的医患关系舆情相比,2013年,医护人员群体自我保护的呐喊更为强烈,但网络对医护群体依然是骂声居上。这带来的是医护人员群体继续为医疗体制“承伤”,他们和大众患者的诉求愈加“错身而过”,医患之间更加缺乏共识。

  2013年,三甲医院伤医案占比高达八成

  中青舆情监测室对2013年1月以来媒体报道的20件伤医事件进行了统计。从受害者的职业身份来看,一线医生首当其冲,占到75.0%,护士占比为25.0%。

  与之相对,患者家属是最主要的伤医者,比重高达60.0%,家属一般是因对医护人员的服务、医疗方案等不满,对医护人员下重手。其次是患者本人,占比为30.0%。

  但有时候,患者或家属行凶是源于一个很小的导火索,甚至难以理喻。如2013年1月15日,北京通州潞河医院一急救女医生出诊遭殴打,只因要求家属找帮手抬患者。消息一曝出,立刻吸引大量网民和媒体关注,当日舆情数量达到两万多条。

  从遇害地点来看,八成以上的事件在医院发生。

  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间,中国医院协会等机构的调查表明,中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事件逐年递增,每年每所医院发生的平均数从2008年的20.6次上升到2012年的27.3次。

  “中国医生目前正处于危机之中。”连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也在去年特别刊出了这篇不涉及医学科技的长文,“最近几年,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涉及个人人身安全的威胁。中国需结束医生面临的暴力威胁。”

  医院外发生的伤医事件,也占到15%。如2013年1月19日,内蒙古包钢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朱玉飞,接到包头市120指挥中心电话,急救出诊。而后,病患在家中把朱医生杀害。此事再次震惊社会舆论,舆情总数直线上升。

  四五月,各地接连发生6起伤害医生的事件,特别是武汉一患者家属不满病情介绍,刺伤查房医生,沈阳一家长因女儿高烧,殴打医生致脑震荡,青岛一患儿家长嫌接诊太慢,抡拳暴揍医生。此三起事件尤其引人关注,再次引发网民对医生职业安全的关注,使两月的网络舆论数持续高位运转。

  9月和10月,媒体陆续曝出各地伤害医生的事件,数量达9起,光10月就发生了6起。

  其中,9月的湖南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三护士被打成重伤事件和10月25日的浙江温岭三名医生被刺事件,更是引起网民、媒体和政府的热切关注,舆情信息量达140803条。

  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三级甲等医院发生的伤医事件最多,占比达80%。

  这正体现了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基本矛盾——“大医院,挤破头,小医院,空荡荡”。有媒体评论认为,频发的医患冲突正源于此,“核心是优质医疗资源供给短缺”。

  大城市的三甲医院,集中了优势的医疗设备、人员、技术资源,导致人们集中去三级甲等医院看病,从而导致伤医事件发生的概率较高。相比之下,二甲医院及其他等级医院的伤医事件则数量较少。

  杀医案伤了医生的心

  2013年10月25日上午,温岭第一人民医院,一个暴徒持刀直剌五官科主任王云杰的心脏部位,致命。

  案发后,医生们的反应,不再只是默默地继续看病。

  10月28日,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00多名医务人员趁下班时间,聚集在医院内,打起了“还我尊严”、“医疗暴力零容忍”的横幅标牌。连日来,浙江杭州、台州等地多家医院都自发悼念遇难医生王云杰。

推荐阅读:

医患关系从哪里攒起信任

309医院医患斗殴 院方:医生未动手...

广州长安医院专家登门回访 共建医患和...

医院黑洞折射医患关系 仅一成病人相信...

医患矛盾:仅10%的患者相信医生

医患之间的误解:打的是救命针还是营养...

卫生局:成立“医调委”有效解决医患纠...

探讨医患纠纷找寻矛盾点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31030/982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