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尾气对PM2.5的二次源影响更大

2014/1/4 来源:中新网a-A+

分析

PM2.5来源有两大类

“大多数人都把PM2.5等同于霾污染,这是不准确的,实际上PM2.5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霾,并且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堆积。”王跃思将PM2.5的来源分为两类:直接来源与间接来源。直接来源指的是被直接排放出来的PM2.5。而由气态污染物转化生成的PM2.5是PM2.5的间接来源,也称二次源,其中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即属此类。

汽车尾气中的PM2.5形成霾主要有两个关键的过程,吸湿增长与化学增长。“吸湿增长”就是汽车排放的不可见的超细粒子吸水后变“胖”到可见的PM2.5,“化学增长”是汽车排放的污染气体(主要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转化成了可见的PM2.5。

“机动车,尤其是汽车直接排放的PM2.5多占比重的确不高,一般小于10%;但是在静稳天气下,汽车排放出的肉眼看不到的超细粒子与污染气体会迅速发生化学反应或吸湿增长变成PM2.5,从而转变成看得见的霾。”

王跃思的课题组曾于2009年至2011年对京津冀区域PM2.5化学成分分析进行了两年平均状况的研究,同样采用PMF方法的源解析结果表明,汽车及相关产业来源的贡献从10%到50%不等,平均约占30%。王跃思在研究中发现,北京大气中的PM2.5在霾污染发生时二次源所占的比例往往高达70%,而机动车对二次源的贡献最高可占50%。王跃思及其课题组在对2013年1月做的研究结果为例,1月11日至21日,强雾霾污染阶段汽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为47%。

 观点

雾霾越重尾气贡献越高

“有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我们现在通常给出的是PM2.5的年均值,这种平均结果会掩盖重污染时段的真实情况。”王跃思说,不同的天气情况,不同的季节,汽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均会发生变化。

王跃思课题组2009年至2011年对京津冀区域PM2.5化学成分分析进行了两年平均状况的研究,发现二次水溶性离子(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占30%至40%,碳质气溶胶占30%至40%,金属元素氧化物占10%左右。源解析结果表明,汽车及相关产业来源约占30%(10%至50%);钢铁、化工和电子等工业过程产生35%(20%至50%);居民取暖、餐饮和农牧业过程占10%(5%至20%)。

王跃思表示,由此来看,解析结果浮动很大。也表现出在没有污染—轻度污染—重度污染天气下的PM2.5组成和来源差别很大。在北京,霾污染越严重,汽车对大气PM2.5的贡献越大。

以2013年1月的研究结果为例,1月11日至21日,强霾污染时段的汽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率为47%,而在同期污染程度很低的时段,汽车对PM2.5的贡献率为30%;在2月28日下午的强沙尘暴时段,汽车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率微乎其微。“不同天气状况,汽车的贡献比例也有所变化。” 根据该研究显示,机动车、二次硫酸盐、燃煤、扬尘、工业污染等主要污染源,在正常天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0%、8%、38%、14%、8%;而在雾霾天,机动车与二次硫酸盐上升为47%、20%,燃煤、扬尘、工业污染分别降低至11%、8%、7%。

王跃思一再强调PM2.5监测的动态性。他指出,通常对雾霾污染的理解是PM2.5量的增加,但是实际上,在雾霾污染的状态下,PM2.5的组成成分也会有相应改变。“个别事例和全年平均甚至季平均的源解析结果,对北京市民关心的霾污染解读非常有限。源解析的动态解析也非常必要,随着对PM2.5来源及成分比例的了解,我们逐渐发现对源动态解析的重要性,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40104/987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