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智勇认为,价格放开后,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制定市场价格,保证产品合理的利润空间,从而提高低价药的生产、销售积极性,以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同时,合理的利润空间保证了药品生产企业投入资金用于更新改造生产设备、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产品质量等,将更有利于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患者负担不会大幅增加
低价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取消后,部分药品价格可能随之上调。有人担心,旨在纠正低价药品价格扭曲的政策,可能增加患者的用药负担。不过,不少专家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改变低价药价格管理方式,不仅不会导致医药费用增加,反而有利于减轻患者负担。
“政府放开价格管制对医药价格波动的影响不会太大。”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说,目前全国药品市场总体上供过于求,绝大多数药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敢贸然提价。
“目前很多低价药品日均费用只有几毛钱,药企把价格一下子提高至日均费用支出3块钱的可能性不大。”中国社科院教授朱恒鹏说,即便有些低价药调价了,但在3元或5元的标准下,药品价格的绝对值并不高,对老百姓用药负担影响有限。而且低价药品和高价药品之间存在一定替代关系,合理调整低价药品价格,有利于调动企业生产供应低价药品的积极性,有利于医疗机构优化用药结构,减少高价药品使用,从而降低药费总水平,减轻患者医药负担。
来自制药企业的人士也认为,低价药价格管理方式的改革,是给医药企业松绑的重要一步,但医药企业趁机大幅涨价的可能性不大。
“很多低价药在药店销售靠的就是价格优势,如果价格抬高,产品就会缺乏市场竞争优势。”葛智勇说。
记者还了解到,即使一些药品因原辅材料上涨需要调整零售价格,由于有日均费用控制,价格变动也是可控的,而且对低价药品报销标准比较高,基本不会增加患者负担。而且价格主管部门将根据实际价格或用法、用量变化情况,对低价药品清单进行动态调整。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对列入低价药品清单的药品,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将做好低价药品生产成本及实际购销价格的监测工作,并对独家生产或具有一定垄断性的药品要重点监测;对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
配套改革还需跟上
不少业界人士表示,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以后,医药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能否提高、老百姓能否用上物美价廉的低价药,关键要靠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要解决低价药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问题,医疗机构和医生是绕不开的重要环节。”朱恒鹏说,必须加快落实相关医疗改革措施,提高医院、医生使用低价药的积极性,以切实保障生产企业的合理利润,满足患者需要。
专家建议,必须要有配套的政策,例如确定低价药在医疗机构的药品比例中必须占到一定的比例,或者在报销政策上更多向使用低价药倾斜甚至全部报销,才能引导医生更多地使用低价药。在药品采购招标环节,也应让医院自主决定购买方式及买什么、买多少、什么价格、怎样付款等。
记者了解到,此前发布的《关于印发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意见的通知》中已经明确提出,为鼓励医疗机构和医生使用常用低价药的积极性,将引导各级医疗机构提高常用低价药品使用量,并将使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同时,加快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步伐,使药品回归治病的本原。
朱恒鹏建议,要根本性消除价廉质优的低价药出现的临床断档现象,还应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放开医生自由执业,通过市场机制理顺医药价格,从而彻底消除“以药养医”现象,使医生能够完全通过自身提供的医疗服务获取阳光、体面的收入,避免药品成为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牟利工具。“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加快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使药品成为医疗机构的运行成本,形成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动节约成本、控制费用的激励。”朱恒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