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以蚊治蚊”防登革热 明年春可投放“疫苗蚊”

2014/11/7 来源:南方日报a-A+
   在11月6日从中山大学了解到,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奚志勇教授团队运用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来控制和阻断登革病毒通过蚊媒传播的一项研究,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明年春季,将在广州南沙区投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进行“以蚊治蚊”的实地研究。

这项技术的原理是: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非携带沃尔巴克氏体雌蚊交配所产的卵不能发育。通过大量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可以使蚊子种群数量降低至不足以引起登革热流行。

成功培养登革热“疫苗蚊”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2014年,广东登革热流行情况严峻,病例数已超过历史病例数的总和。在当今的登革热防控中,由于缺乏特效抗登革病毒药物以及无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的手段仍以控制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为主。

中山大学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研究运用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来控制和阻断登革病毒通过蚊媒传播的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进展。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奚志勇教授团队从果蝇、伊蚊和库蚊体内提取沃尔巴克氏体并成功将其导入到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体内,建立了稳定的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

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非携带沃尔巴克氏体雌蚊交配所产的卵不能发育。通过大量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可以使蚊子种群数量降低至不足以引起登革热流行。这种过程被称为种群控制。

而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雌蚊无论与哪种蚊子交配,都能生下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子代。随着蚊子一代代地繁殖,若干代后,整个种群都会携带这种共生菌,蚊子世世代代都失去了传播登革病毒的能力。这种过程就是种群替代。

研究还发现,这些蚊子携带沃尔巴克氏体以后,沃尔巴克氏体在蚊媒体内能对多种人类病原体(如登革病毒、黄病毒和疟原虫等)产生抗性,沃尔巴克氏体就如同“疫苗”一样阻隔了病毒,使病毒无法在蚊媒体内发展和传播。

理论上,某个地区的蚊虫种群一旦被改造成对登革病毒具有抗性,就阻断了该地区的登革病毒传播,即使外来输入性传染源,也不会引起登革热爆发流行。因此沃尔巴克氏体控制蚊媒的技术,可望成为控制登革热的一项革命性新策略。

投放点选址南沙区沙仔岛

奚志勇介绍,受感染蚊子品系的建立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工作,每次有新的地区需要种群替换,只需从最初的品系中分出部分蚊子去当地投放即可。而且,杀虫剂对不知道的蚊子孳生地束手无策,而沃尔巴克氏体技术则可以利用雄蚊主动去找到雌蚊发挥效用。

奚志勇介绍,目前,沃尔巴克氏体控制蚊媒的研究项目已通过国内权威专家组的生物安全评估,获得了中国农业部的现场测试许可证。中山大学、广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联合开展实地释放研究。

11月5日到6日,中山大学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沃尔巴克氏体控制登革热”高峰论坛,邀请了国内外在沃尔巴克氏体技术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对广州登革热疫点和现场释放点进行了调查。奚志勇教授透露,团队在广州的实地投放点选在了南沙区的沙仔岛。这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小岛,外来的蚊子不易输入,有利于进行研究。

投放预计于2015年的春季进行,目前团队正在沙仔岛进行野生“土著”蚊子的数量统计,根据统计出的数量,再决定投放的雄蚊数量。他告诉记者,团队在南沙实地将先进行种群控制,再进行种群替代的试验。

此项研究获得了广东科技厅、广州开发区和国际原子能技术合作项目(TC project)的资助和支持。2014年起国际原子能机构与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正式合作关系,并将此项目正式列入专题计划报告(Thematic Plan Report)中,作为未来数年重点投入的研究方向,目标是将沃尔巴克氏体技术发展为世界卫生组织向各国推荐的防控登革热的常规手段。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41107/1003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