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情况个体差异大
美国的这份报告对即将在2015年底发布的新一版的《美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包括对胆固醇的摄入量不再设限制量,而在这之前美国膳食指南中的六项核心要点之一,就是控制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少于300毫克。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马冠生表示,胆固醇是人体内正常存在的,几乎所有的组织都含有胆固醇,只是量的多少不同。胆固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参与细胞膜和神经纤维的组成,是合成激素、合成维生素D的原料,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还有助于血管壁的修复和保持完整。
胆固醇有两个主要来源,一个是身体内自己生产的,另一个则从食物中来。《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撰稿人苏宜香教授表示,人体每公斤体重每日可产生12~13mg的胆固醇,经膳食摄入的胆固醇仅占体内合成胆固醇的1/3~1/7。吃到体内的胆固醇一部分被吸收和利用,没有被吸收的通过粪便排出去。
一直以来,限制膳食胆固醇的摄入被认为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那为什么美国放松了对胆固醇的限制?
专家指出,膳食胆固醇的吸收及其对血脂的影响,因每个人的遗传和代谢状态而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部分人胆固醇摄入量高时还反而抑制自身胆固醇的合成。因此,有专家认为胆固醇摄入量不会直接反映血胆固醇水平。迄今为止,仍然无法制定人体的胆固醇可耐受最高摄入限量。
光管住嘴没有用
在2013年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中提出,每天从膳食中摄入的胆固醇为300-500毫克。
很多人误以为高胆固醇是“吃出来”的,但实际上,胆固醇的产生,食物摄入只是其中的一种,人体内大部分的胆固醇是自身合成的,仅仅依靠管住嘴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由于每个人个体的吸收、代谢情况不尽相同,有的人过多的胆固醇代谢不掉,便沉积在血管中,久而久之,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带来中风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