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需目中有人 医改要矫正畸形的行医观

2011/2/10 来源:人民日报a-A+

    割除金钱至上的“病灶”、矫正畸形的行医观,重建“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医风医德,是医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几年前,一位朋友突发心脏早搏,接连去了几家医院,做了多种检查,开了一大堆药,可情况不仅没见好,反而犯得更频繁了。于是,挂了胡大一的专家号。让人没想到的是,费好大劲挂的号,等了一个多钟头,胡大夫只十几分钟就把他“打发”了。在听过心脏、问明症状之后,胡大夫很肯定地说:“别紧张,没什么大碍,就你的情况看,所有药都可以先停下来,适当加强运动,可能就会好了。”看着患者将信将疑的神情,他又说,健康的人也可能发生早搏,有时是很偶然的原因引起的。治心率的药你可以备一两种,但没事不要总暗示自己“该吃药了”,实在难受时可以吃,但不要多吃,有些药根本没用。尽管依然没能消除疑惑,但朋友认真“遵医嘱”了:立即停药并适当加强了运动。又是“让人没想到”:朋友的早搏居然很快就消失了!没做什么另外的检查,就把病“断”明了;没再多开一粒药,就把病“治”好了。

    当然,现今的“大医”,并非只此一人。像前些时候以“一毛钱处方”治好病而闻名全国的江苏常州第七人民医院的医生徐莉,像最近刚刚度过90华诞的北京广安门中医院的老中医路志正,就都是受老百姓欢迎的“大医”。路大夫已经行医70多年,至今仍坚持每天出诊,每周3 个半天专为普通百姓把脉看病,和蔼亲切地面对每一位患者。他说:“每当临诊,我总有一种诚惶诚恐之感,因为和以往相比,现在的疾病谱发生了诸多改变,生怕一时疏忽而生变故。”除了“诚惶诚恐”,路大夫还很“吝啬”:一是看病时,总是先号脉、看舌苔,再发问,而不是先让病人“痛说”病史、自己闷头开药;二是所开的药,量不大,味不杂,尽量少用贵重药,免得给病人添负担。有记者曾看到路老开的一个方子,7服药的药费只有53.1元。

    不难看出,这类“大医”,除医术精湛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目中有人。面对紧张的患者,胡大一先治“心病”,帮助病人卸掉无形的精神包袱。对于“一毛钱处方”,徐莉给出了很平淡的解释:“医生应该对每一个病人负责,根据病情开药,多开药不见得就能把病看好。”而路志正老先生则认为:“我们面对的是病人,是生命,生命大于天!”话语虽然不尽相同,表露的精神却完全一致。在他们眼中、心中,患者都是活生生的人,是鲜灵的生命。因此,他们才会以一颗仁爱之心,“诚惶诚恐”、将心比心地对待患者,急其所急,知其所难,想方设法解其所痛。

    不可否认,体制弊端,是造成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但同样不可否认,医德不正,是加剧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一大推手。在“目中无人”成为医疗行业“职业病”的情况下,普通百姓难以挣脱“任人摆弄”的境遇。因为心中唯有名利、钱物的“小医”、“恶医”们,不会把病人看作“大于天的生命”,只会当成“待宰的羔羊”、“生财的摇钱树”。从这个角度讲,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并不能包治百病,彻底消除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需要多管齐下。割除金钱至上的“病灶”、矫正畸形的行医观,重建“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医风医德,是医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kdjt/20110210/346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