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恩认为,“洋医院”凭着优质的服务和管理把原本在公立医院就诊的高端人群吸引过来,搅动了国内医疗市场的格局。同时,还腾出空间给普通百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公立医院看病难的局面。
但姚岚认为,“洋医院”的这种“鲶鱼效应”可能较为有限。从全国看,非公立医院所占市场份额不足20%,“洋医院”面对的高端市场只是20%中的一部分。因此,允许设立“洋医院”,不会对普通百姓的就医产生大的影响,公立医院仍将是未来大多数人看病的主要场所。
大部分外资独资医院都是面向外籍、境外在中国大陆的工作人员人士,以及国内部分高收入人群,他们享有各类优渥的商业保险,有能力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
相关政策如何完善?
最大的困难是本土人才短缺,纳入医保、土地使用等问题也影响“洋医院”发展
允许在7省市设立“洋医院”的政策出炉后,“洋医院”是不是很容易就能在国内扎根?已在大陆医疗服务业深耕13年的张焕祯认为,“洋医院”来了之后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需要完善相关政策。
“最大的困难是本土人才短缺”,张焕祯以禾新医院为例说,从台湾来的医师收入高于该院的大陆医师,为了减少人员开支成本,绕开境外医师职称评定的关卡,人才需要本土化。“而大陆的医师实际上是单位人,不能自由流动,影响了境外医院的用人。”张焕祯说。
记者翻看门诊出诊安排,除了2/3的台湾、境外医师外,剩余的本土医师不是退休的就是刚毕业的,仍是民营医院普遍的“一老一少”格局。张焕祯说,能请到退休的大陆医师已经很不错了。很多公立医院将退休医师也纳入管理,大多采用返聘的做法,很少将他们放出去。
刘国恩最关注的也是人才问题。他认为,“洋医院”短期内可以从境外引进人才,但长远看仍需培养本土人才。时下,中国的医务市场尚未形成,须推开医师多点执业、自由执业等。
此外,能否纳入医保、土地使用等问题,也会影响“洋医院”的发展。
“外资来独资办医院,需要适应环境。因此,估计来的国家不会太多。我国台湾地区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也比较了解大陆的模式,他们有经验、有人才到大陆来办独资医院,香港地区次之。”姚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