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献血率低迷 奖励政策略有成效

2014/10/9 来源:北京晚报a-A+

这方面我觉得(北京)血液中心的做法就挺不错,首先是服务比较完善,比如预约献成分血的人来了可以优先填表、采血,献完血之后休息一下,然后可以到专门的休息区继续休息,医生会亲自给献血者端一杯奶,各方面都更加人性化了,我们志愿者也会在那边协助做一些服务工作。给献血者的“奖励”其实就是一个交通补贴,比如献单份儿血的人,会有150块钱的交通卡费用,主要是因为那个地儿确实有点偏。

我看到的最新的数据:今年北京固定的成分血捐献人群已经达到一万人了,所以说这些做法是有成效的。

  误区

 “若人们还停留在‘献血伤元气’的认识,越多的奖励可能效果也差”

社会因素、文化因素、政策因素……低献血率背后,是诸多因素的错综复杂。其中,国人对于血液的传统认识误区难以回避。

搜索“献血的危害”,至今仍有诸多谣言流传于世。而“父精母血”的传统思维,也使类似“一个有良心的老医生揭开献血内幕”的帖子,有着广泛的受众群。

如此误区不除,想刺激公众献血,其难度便可想而知了。

陈晓宇(2014年首次献血,之后遭到家人反对):前两个月,我主动去西单的献血点献了400cc的血,这也是我第一次献。

其实献血的念头我早就有,但我一直很胖,达不到献血的标准。经过近一年来的减肥,我的指标终于能满足献血标准了,所以我决定以后开始献血,一年一次或者两次吧。一来是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二来也提醒自己,要保持身体健康。

我不认为要把献血这事抬高到一个什么样的道德高度,比如献血多就是道德模范。这就是一个挺普通的个人选择问题,那些愿意经常献血的人,恐怕也不在乎这个虚名。

但现在的问题是,咱们这个社会连对献血的普遍正确认识都做不到,很多人还停留在“献血伤元气”的水平,那推广无偿献血就太难了。比如我献血这事告诉父母后,他们都说我这是“疯了”、“不应该干这种傻事”,还让我“赶紧补补”。虽然这是他们关心我的表现,但从客观上说,这就是老百姓对献血的认识误区。

在这种误区里,越多的奖励可能效果也差,人家会想,“你看,各种方法引诱我去献血,还是有问题”。

破除这种误区要靠宣传,也需要让老百姓看到实例。领导带头献血还不够,最好让领导的家人去献血,给老百姓看看,这确实是无害的事情。

胡艳芳(坚持无偿献血十多年,累计捐献全血一万多毫升):对于鼓励大家无偿献血,我觉得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多宣传献血无害的科普知识,我坚持献血了十多年,确实觉得这件事对我自己的身体有好处。

至于献血加分这样的“奖励”政策,我觉得没什么必要。我说话不好听,说真的,真要有这样的政策,很可能就会有被人利用钻空子,冒名顶替之类的都有可能。

无偿献血的人不是图名图利来的,更多的都是来献一份爱心,多做一下正面宣传就会有人愿意来。我是公交系统的职工,我们车队里就有不少同事过来献血。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ylgz/20141009/1001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