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2012/3/31 来源:搜狐健康a-A+
中耳炎 问答导读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护理方法有哪些,病例分析,治疗方法参考请浏览相关页面,  患者发问: 左耳朵怎么老觉得听力不好 ●患者性别:男●患者春秋:26●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左耳朵听力不太好,张嘴合嘴能听到耳朵里有跟张嘴合嘴节拍一样的,动的声音。●本次发病及连续的时间:2个月前坐耳发炎过,病院查抄说是外耳道炎,吃要后好了,如今又有点拥塞的觉得。 大夫答复,只能参考: 最佳去查抄一下,看看是否外耳炎症复发了,你的这种症状是中耳炎的症状,建议做相关的查抄。 ,......

  中耳炎、鼻出血和枢纽关键痛,较大儿可诉头痛。形成慢性鼻窦炎后,出现闭塞性鼻音和张口呼吸,黏液性鼻涕和体征与普通的感冒症状相似,诊断有必定困难,具备如下特性应想到鼻窦炎的可能,及时到耳鼻喉科应诊、感冒症状如流鼻水、咳嗽颠末医治仍超过十天以上,且伴有轻微发热。、凌晨时分显明的眼皮附近水肿;有时眼角可见脓状分泌物。、较大的小朋友可能会描述如眼附近胀痛,前额头痛,脸颊疼痛等症状。病院患者较多,来院就医以前,请,...

  医网耳鼻喉百万问答,请浏览相关频道。

  最近有很多人在询问: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护理方法有哪些呢?其实想要自己身体健康,好好护理是非常必要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严重的影响了身体健康,那究竟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护理方法有哪些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还是来听听医院耳鼻喉治疗中心专家的具体讲解。

  在了解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护理方法有哪些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中耳炎的早期征象:

  1、非化脓性中耳炎:

  是因咽鼓管功能不良使中耳内产生负压,引起鼓膜内陷、血管扩张、渗液、积液,造成听力减退和自声增强的症状。

  2、化脓性中耳炎:

  是细菌感染所致。急性的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发炎而化脓,如侵及骨壁可牵连乳突、颓骨甚至颅内,造成较严重并发症,而有发热、耳痛、耳鸣、听力障碍。发生在小儿时更严重,但在鼓膜穿孔后疼痛即可消失。在中耳炎有哪些早期征象中,这是非常显著的。

  3、重症化脓性中耳炎:

  有时会合并比较严重的病,除乳突同时发炎外,还可合并如乳突二腹肌下脓肿、脑膜炎、脑脓肿等,此时会出现剧烈头痛、高热、抽搐甚至昏迷的病危症状,是需要抢救的大病。不重的因治疗不及日寸或不当也可转为慢性,迁延时间,还可合并骨质破坏形成胆脂瘤,间歇不断流出的脓液,町有奇臭,再不治疗同样可有合并颅内感染之虞。

  更怎样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护理方法有哪些患者提问: 没有在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怎么办? <Pid=box2>患者年龄:</P><Pid=box1>22</P><Pid=box3>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腿部被铁板划伤缝合两针,未打破伤风抗毒素</P><Pid=box1>患者性别:</P>男 医生回答,只能参考: 72小时都可以,祝你永远健康. 多了解请点击:中耳炎治疗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1、初期高热时,多饮开水。考开水古称百沸汤或太和汤,《本草述》认为能“主治助阳气,行经络”。

  2、保持外耳道干净,但不能重拭重擦。忌进辛辣发物及酒类。病儿的乳母,也应忌以上诸物。

  3、睡眠时患耳应在下侧,同时注意不能受到压迫。

  更多了解请点击:中耳炎治疗

  4、如为小儿,在哺乳时,要采取适当的体位,即应竖抱而不能横抱。冬天滴用的水剂,应加温一些,温度需与体温相接近。简便法:在滴药前10分钟,将药藏在贴身的衣服口袋里。

  5、按时服药及换外用药。换药器具注意严密消毒。换药时应嘱患者侧卧或将头倾向一侧肩部,并牵引耳廓,成人的耳廓可向后上方牵引,儿童则向后下,然后滴入或纳入药物。

  更多了解请点击:中耳炎治疗

  对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护理方法有哪些我们就讲解到这里了,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您可以前来咨询医院耳鼻喉治疗中心在线专家,专家会为您做详细的讲解。


中耳炎 其他文章阅读 

  虽然微小但若不小心被抠破,鲜血便会不绝流出。 第二种--鼻子外部肉芽发炎,一旦肉芽发炎,鼻息肉便会肿起来并且疼痛不已,小孩子?嫉谋邱佳祝绻现氐幕耙不崃鞒鲅А? 第三种--鼻咽癌,出血的位置是属于鼻腔后方的内出血,这是非常紧张的病,千万不可轻视! 别的,大人也有可能因为高血压而流鼻血,以是常常性的流鼻血,要小心暗地里是否有更大的?刈牛詈萌フ乙缴龈龀沟椎募觳椤? ...

  过多使用血管紧缩性滴鼻剂。 五、加强身体熬炼。 自我缓解鼻炎症状: 1、可以用两根食指压住鼻翼双侧并且上下来回搓揉,因为鼻子双侧有些穴道可以当即改善鼻塞的状况。 二、防止使用滴鼻药水或喷鼻药水,只管它们能缓解鼻塞、流鼻涕等症状,但使用后症状会很快从新出现,并且还会加剧。 三、防止化学药物的影响:如阿斯匹林、化妆品等。新屋装修后要通风至少一个月。 四、防止接触致敏原。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www/ebh/20120331/574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