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研究表明,饮食中肉类及脂肪消耗量与发病有密切关系。有些国家脂肪消耗量大,子宫体腺癌的发病率就高,白种人比日本中国等黄种人发病率高。
(三)饮食因素
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的雄烯二酮可以转化为雌酮和雌二醇,因而造成持续性雌激素的映响。高血压体内三酰甘油(甘油三脂)、胆固醇含量高,胆固醇是合成雌激素的基础物质,糖尿病多发生在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其周围血中雌酮的水平较正常妇女高。
(二)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与宫体腺癌常同时并存
外源性激素:与子宫体癌的关系有争论,有关的报道:服用雌激素者发生宫体腺癌的危险性为2.3~12%。近年研究,长期大剂量服用雌激素,具有增加宫体腺癌发生的危险性,并且服用的期限,剂量与宫体腺癌的发生成正比关系,尤其不恰当的雌激素治疗

雌激素长期或间歇性的刺激,使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非典型增生甚至发展为癌。临床上不排卵,如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多囊卵巢综合征伴发子宫内膜癌较多,内分泌异常、甲状腺功能低下,促性腺素生长激素增加,肝功能不正常,使体内雌激素不能被破坏而长期缓慢刺激宫内膜,均增加子宫内膜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近年来,有人提出雌激素雌酮可能是致癌因子,子宫内膜癌患者体内往往雌酮相对较高,而雌三醇相对较低,因而认为内膜癌是雌激素代谢失调有关。
主要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首先受雌激素作用,然后又受孕激素作用,使子宫内膜呈周期性脱落,这样不利于子宫内膜癌的生长。
(一)雌激素
二、有关因素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平均为54.6~58.9岁,较宫颈癌发病年龄晚4~10年,高发年龄为50~60岁。绝经后发病的占75%;40岁以下病例仅占5%,20岁以内罕见。
一、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