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结果,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达54万人,相当于每天坠毁4架波音747飞机。”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小组讨论会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张澍委员大声疾呼:“我们急需建立和完善心脏急救和外除颤安全网络。”
长期在一线从事科研和医疗工作,张澍委员对情况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心脏性猝死80%以上发生在运动场、家庭、社区和其他公共场所。
“由于人们缺乏基本的急救常识和我国急救绿色通道的不够通畅,我国心脏性猝死患者的死亡率几乎是100%,远高于西方国家。”他语气放缓并加重。
心脏性猝死一旦发生,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张澍委员指出,由于经济发展和健康知识普及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还不足1%。依靠现有的急救系统很难提高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生存率。
“国民对心脏病、心脏性猝死及心肺复苏知识比较缺乏,发生心脏性猝死时往往只能等‘120’急救,而事实上,即便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救护车达到现场的平均时间也要20分钟,而此时患者已基本宣告死亡。”
心脏除颤器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成为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福音。为提高心脏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率,近年来,欧美西方发达国家都在推广公共除颤计划,通过立法强制培训公众使用被誉为21世纪人体“灭火器”的体外自动除颤器,并完善法律法规保护施救者免责。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体外自动除颤器已经在发达国家的医疗急救系统普及,如今已开始走向社会,并进入基层社区。”张澍委员说,美国已在机场、商场、超市、比赛场馆等公共场所安装了成千上万的体外自动除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