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荒解码:献血量不足,用血混乱不合理

2011/3/9 来源: 财经杂志(北京)a-A+

  2月15日,北京一家二甲医院发出一份文件,号召本院职工参与应急献血,并且将献血名额分配到各科室,要求科室主任、护士长按分组及名额要求,自行协商人员安排。尽管也是义务献血,但该医院对参与献血员工做出一次性奖金2000元、一次性营养补贴500元及休假七天的奖励规定。

  这次应急献血的背景是,北京两场小雪之后,全市血液库存量再度告急。而类似的献血号召文件,在北京及全国各级医院并不少见,应急献血在医院已经属于“常规动作”。

  自去年11月份以来,全国多个城市血液库存量不足(所谓“血荒”)的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每次相关部门号召之后的应急献血,也仅能缓解一时燃眉之急。

  这场在公众与媒体看来已经是旷日持久的“血荒”,实际上并非只发生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中国的血液资源不足问题由来已久,其背后的决定因素是两个:医院的用血不够规范,导致血液浪费严重;参与义务献血的群体数量不足。

  输血新规范

  42岁的王冲到了胃癌晚期,并已经转移到骨髓。他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值均下降到了正常值的四分之一。医生对他采取输血措施,每天输注量是红血球2袋-3袋(每袋1.5单位,即300毫升),间或输入血小板1袋-2袋。整个治疗过程中共输注红血球85袋、血小板23袋。

  但数万毫升的血液未能挽回王冲的生命,一个多月后病人死亡,死亡时全身皮肤巩膜黄染、水肿。鉴定发现,王冲并非死于癌症,而是死于过量却不合理的输血。

  在中国,如同王冲一样因不合理及过量输血引起并发症的病人并不少见。王冲的遭遇作为案例出现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输血科主任李碧娟的一份报告中。王冲是化名,出于保护病人隐私需要,这份报告所用的21个不合理用血案例均没有给出病人姓名,报告对于中国各级医院的不合理用血情况做了总结,并参考国外文献,制定出一套用血规范。报告名为《科学安全有效输血》。

  李碧娟以中国输血协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输血科分会常务理事的身份,首先在湖南,随后在四川、广东、广西及山东等省份数十家医院推广她的这套输血规范。

  湘雅医院输血科利用医院的网络信息资源,直接掌握病人的输血指征,并且参与会诊及抢救病人,实地指导临床输血,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血。作为输血科主任,李碧娟有普通外科的博士学位及七年外科医生的经历,她告诉《财经》记者,外科医生的经验让她了解医生用血的习惯。

  对于大出血病人,李碧娟等人总结了一套整体输血抢救方案,使血液成分的搭配更加合理,在少用血的同时使抢救成功率更高。与此同时,他们比其他医院更注重回收式自身输血。

  根据湘雅医院输血科内部的总结材料,在对国内数十家三级医院进行合理用血专题讲座后,“这些医院的用血量下降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缓解了日益增加的供血压力。”

  发达国家每台手术的平均用血数为87毫升;在中国,2008年的相关数据显示,北京协和医院是0.86个单位(合172毫升),湘雅医院每台手术平均用血数为1个单位(200毫升);李碧娟等人所编撰的用血规范实施之后的2009年,湘雅医院的这一数字下降到93毫升。

  滥用血之害

  尽管无法获得国内更全面的数字,但中国医院手术用血的不规范问题彰显无遗。2010年11月初于成都召开的第五届全国输血大会上,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王羽表示,国内医院存在合理用血意识不够的问题,一些地方滥用血液。

  2009年四川省一项针对199家二级医院和16家三级医院的临床用血情况调查显示,不合理用血普遍达到20%-30%。在有关输血知识的调查中,370名二级医院临床医生的正确率仅为67%。

  而李碧娟等人所做的调查更令人吃惊,“过度输注红细胞、‘少量血’、‘安慰血’、‘搭配血’、滥用血浆的现象严重,大失血的输血抢救专业知识缺乏,外科病人合理用血比例小于10%”,他们通过对国内30多家医院共500多份病历的调查得出以上结论。

  李碧娟说,很多医生滥用血液,源于把血液当成了药物或者安慰剂来使用。

  把血液当成营养品而滥用,这种现象在医生中普遍存在。这一说法得到北京市血液中心主任刘江的佐证,他告诉《财经》记者,一些医院迄今还以“多输血会健康”的谬论对患者过量输血。

  事实上,不当输血是有害的,一位北京医生表示,用血有副作用。滥用血可增加输血反应,引起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导致死亡,过多输血会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损害肾功能,以及抑制肝脏造白蛋白功能,同时造成严重资源浪费。因此,事实上医疗工作者的原则是,“能不输血就不输血。”

  癌症患者王冲死于不合理输血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李碧娟说,病人最后死于溶血反应,属于一种输血并发症。病人本来就处于癌症晚期,体内微循环不通,大量输血后加重了这一状况,最终导致机械性红细胞破裂、溶血死亡。合理治疗应该是先扩血管、打开微循环,然后少量输血。

  类似王冲的大量输血病例可以被作为国内医院节约用血的主要阵地,因大量输血的患者用掉了所有血源的50%。所谓大量输血,是指24小时内输血量大于或等于循环血容量、3小时内输血量大于二分之一循环血容量、输入的浓缩红细胞大于20单位以及出血速度大于150毫升/分钟这四种情况中的一种或几种。

  针对以上问题,在卫生部的推动下,一些地方成立了临床输血专业委员会,旨在宣传合理用血和传递输血医学科技动态,推广医学教育及新型理论方法。然而,临床输血专业委员会对医疗机构的实际用血情况不具有直接的钳制性,更不会代替卫生行政部门严把技术准入及标准关卡,因而其工作收效颇微。

  卫生部还寄希望于另一个把关部门,即医院输血科(医院血库)成为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的一个重要环节,赋予输血科参与并指导临床用血的责任,但由于多数地方医院对血库重视不够,仅视之为类似库房管理,并没有在专业水平方面有高要求,因此多数输血科没有起到它应起的作用。医院是最大的用血单位,如果其失守,不但会使用血量节节攀升,也将导致供需链条的其它环节错位。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10309/353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