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分工严密、组织结构完整的制毒团伙,既有出资老板,也有负责招兵买马、统筹经营的“CEO”;既有专司炼制毒品的“技术总监”,也有主管销售的“经理”;为防露马脚,他们两易窝点,将制毒工场开进了深山中的养猪场里……
去年12月底,经过惠州市、中山市两地警方历时半年的接力侦查,在广东省公安厅的统一指挥下,两市警方同时行动,摧毁了该团伙位于中山市南朗镇的一个特大制毒工场,抓获包括幕后老板等主犯在内的全部成员共12名,缴获毒品氯胺酮(俗称K粉)成品及半成品共约700公斤。
在“6·26”国际禁毒日到来前夕,广东警方向媒体通报了该宗由公安部督办的“8·31”特大制毒案的侦破全过程。该案是中山市警方有史以来跨区域合作最成功、破获规模最大的制毒案件。
惠州觅毒踪
巨大制毒锅一次可炼毒两吨
去年7月初,正值盛夏,惠州市公安局缉毒支队在工作中获悉一条线索:惠东县大岭镇有一伙人正在筹备制毒。支队立即部署民警开展前期摸查工作,首先锁定了该制毒团伙的一名核心人员:何×坚。
何×坚今年46岁,是惠东县平山镇人。“这是一个典型的‘老狐狸’,行事特别小心。”领队侦办此案的资深缉毒民警黄sir说,他们在跟踪何×坚时从来不敢靠近,民警还时常装扮成搭客的摩托仔,交替使用步行、骑摩托车、开车等多种方式轮换侦查。警方很快查明,何×坚多次在平山镇车站处提取货物后即送至位于大岭镇内的一间旧糖厂宿舍楼内。
“这个宿舍楼很早就废弃了,建在一条河边,比较偏僻,而且只有一条小路可以进出。种种迹象表明,这里就是他们的制毒窝点。”黄sir说,从去年8月开始,办案民警围绕着糖厂宿舍展开了摸查。但该团伙日夜派人在路口以及宿舍区周围望风,给侦查带来了难度。
去年8月底,机会终于来了。当天凌晨三四点,该团伙成员突然全体前往一间酒店饮酒玩乐。“事后我们才知道,他们是完成了筹备,准备在正式制毒前放松一下。”黄sir说,办案民警抓住这一闪即逝的时机连忙翻墙进入宿舍楼,隔着一楼的玻璃窗拍下了里面情况。
“我们看到里面有一个巨大的制毒反应锅,容量很大,一次起码能炼毒两吨。”黄sir说,他们立即将此况向上级汇报。案情引起了公安部关注,确定为“8·31”案实行专案督办。惠州警方旋即成立专案组展开全面侦破。
收网前夕制毒团伙“闹分家”
从去年8月底至9月下旬,专案组经侦查基本摸清了该团伙的组织结构和活动规律。
该团伙架构的最上层是幕后出资老板陈×辉(41岁,惠东县人),接下来是“CEO”何×坚。“何×坚主要负责筹集资金、招募人手、监督生产等工作,陈×辉只与他一人单线联系。”办案民警说,再下来一层则是“技术总监”、被称为“制毒师傅”的汪×(31岁,贵州人)以及负责保管、销售毒品的“经理”陈×华等骨干,最底下一层是操作炼毒、运输毒品的“马仔”。
从去年9月开始,该个团伙已经开始制毒,抓捕时机已然成熟。不料,当月30日,正当专案组着手策划收网行动时,何×坚突然将制毒设备、原料以及部分人员转移到了中山市。
“我们起初以为行动被察觉了,后来才知道这完全是个意外。”黄sir说,该团伙之所以挪窝,是因为“CEO”和“技术总监”为争夺控制权而发生了矛盾,闹起了“分家”。出资人何×坚觉得惠东不再安全,于是放弃了糖厂的制毒工场,前往中山另起炉灶。
惠州警方立即将此案变故上报省公安厅,并侦查掌握的所有情况通传给中山警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随后转移场地继续鏖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