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婚恋观呈开放趋势 八成对同性恋表宽容

2011/10/27 来源:解放网a-A+

  2011年11月11日,六个1相聚,不少年轻人相约在这个日子去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由相恋而成婚,人生旅途的重大进展。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等相亲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现代青年的婚恋观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为此,中国社会学会方法研究协会、神州调查数据采集中心和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进行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 “现代青年婚恋观”调查。一般而言,大学期间正是恋爱的年龄,他们的婚恋观念较可能反映出这个社会以及未来一段时期的主流取向。本次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校对1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分析比较,较客观地反映了现代青年人在择偶标准、婚前性行为、同性恋以及裸婚、婚房等热点问题上的意向和态度。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婚恋观总体上是健康的,且呈现开放趋势。然而,有些非理性的观念和行为必须引起重视和引导。

  本次样本构成如下:在1200名被访者中,男性占47.4%,女性占52.6%;年龄为17-21岁的占53.6%,22-23岁的占 22.4%,24岁以上的占23.9%;文科生占59.3%,理科生占40.7%;本科生占72.0%,研究生(含博士生)占28.0%。

  婚恋对象选择谁

  学习之余,大学的爱情故事也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名湖回荡着爱情的涟漪,丽娃河延续着恋爱的传说;荷塘月色不仅映有朱自清的背影,还有双双对对的剪影;光华楼前的大草坪上,也留下学子伴侣缠绵的步履。其实,每个学校,都有让爱情驻足、发酵的地方。很多学生在中学时代已经尝试了青涩的初恋。本次调查显示,有接近5成的受访者表示,在中学就有了初恋;超过4成的受访者表示是在大学期间有了初恋;接近3%的受访者表示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开始初恋;有6.8%的受访者表示,初恋应该在毕业以后。

  显然,大学期间恋爱,已是大部分学生接受并且尝试的一个普遍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对待大学生恋爱,父母的态度也显得比较开放。有50.7%的父母不加干涉。非常支持的占8.4%;比较支持的占19.8%;不太支持的为16.7%;明确反对的占4.3%。

  受访者包同学在大二的时候谈恋爱,父母未加干涉,只是提醒,恋爱不能影响学业。有意思的是,在我们访问学生父母时,大部分家长的意见很明确: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责任感,家长的过分干预未必有好的效果。因此,恋爱不是问题,关键是和谁恋爱。

  那么,现代大学生在选择恋爱或者结婚对象的时候,看重的是什么呢?调查显示:个人品德、性格脾气、志同道合、学历背景和家庭背景被列为最看重的选项;而个人财富、社会地位和工作性质位列最后三位 。

  在 “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等个别现象吸引社会眼球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绝大部分大学生是有自己的尊严和主见的,个人品德被列为第一选项就是最好的佐证。受访者陈同学表示:尽管校园恋爱不可能全部进入婚姻的殿堂,但是,只要是真心相恋,那一定会选择人品能够接受的。如果是婚姻,就更加要考虑人品了,那可是要一辈子厮守的人哪。当然,其他的也会考虑,但人品、性格绝对是一票否决的选项。

  花前月下谁买单

  恋爱中的男女如胶似漆,煲电话粥,周末逛街、看电影,过生日、情人节,少不了要送些礼物……想浪漫处处都得花钱。那么这些费用到底应该谁来买单?调查显示:有13.1%的受访者认为应该由男方承担;选择AA制,即一人一半的占25.1%;受访者最能接受的是AB制,即男生出大头,女生出小头,占32.9%;有10.6%的受访者表示由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承担,谁方便谁承担;表示无所谓、没有考虑过的受访者占16.7%。显然,在恋爱花费方面,双方共同承担的方式更受大学生的欢迎,这也反映了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

  由于当前父母对于学生恋爱采取支持或者默许的态度,因此,一些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会得到父母资助的 “恋爱经费”。有21.5%的受访者表示,会得到父母资助的恋爱费用。其中,有接近44%的受访者每月得到200元到500元的家庭支助,比例最高; 200元以下的为20%,位居第二。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11027/430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