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畅通仍需时日
据了解,我国每年新出生婴儿数量约为1500万,其中很多婴儿由于各种疾病影响,不能喂养母乳或普通婴儿配方食品,因此,特殊婴儿食品就成了这些婴儿家长的首选。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早产儿的数量接近150万,占总出生婴儿数量的近10%。而在这些数量巨大的早产儿中,有6.7%的早产儿智力低下,3%的早产儿罹患脑瘫。
为了使早产儿能够健康地成长,许多儿科专家因此建议,应当给婴儿喂养母乳强化剂或早产儿奶粉,以避免早产并发症的发生。继而,国内对于此类产品的需求量日渐增加。
然而,由于之前国内没有专门针对此类产品的生产标准,很多企业不愿涉足这个细分的领域,同时我国针对国外进口产品需要单独审批,也致该类产品市场一直不温不火。
据介绍,此前,我国进口这类产品依据的是1997年施行的《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粉通用技术条件》。但是由于此类产品是为特殊医学状况的婴儿专门设计的,在一些指标上不太符合普通的标准。因此,在进口时需要专门组织专家对产品进行评估,由此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
同时,由于近年来国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特别是2009年《食品安全法》施行之后,对进口食品的限制更加严格,由此导致该类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研究员韩军花对《中国科学报》表示,正是这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促使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了《通则》。
此前,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宗一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也表示,相比国外标准,《通则》在某些指标上不但更加严格,而且规定对象的范围更加广泛。
“例如,欧盟的相关标准只把早产儿及氨基酸代谢异常疾病列为适用特殊婴儿配方食品并进行监管,而对于无乳糖及蛋白水解配方则纳入普通婴儿配方食品。中国把后者也纳入特殊婴儿配方食品适用范畴。”丁宗一说。
“无论如何,这将为国内企业生产、进口此类产品打开方便之门。”韩军花则表示。
企业特许经营暂不具备条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韩军花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正在处理《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简称《通则》)的后续工作。韩军花是该所副研究员。该所负责制定的上述《通则》近日由卫生部专门进行了问答式的解读。
韩军花介绍,这个不到6000字的“问答”,其制定过程就花费了一年的时间。而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更是经过了业内专家的多方论证与反复修订。
《通则》及其“问答”的制定之所以复杂,原因在于我国缺乏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的管理经验,因此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食品包含的种类很多,每个种类需要不同的使用方法。
“这可能是我国所有食品标准中最为复杂的一个。”韩军花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