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政策如何两全其美 让医生病人都不在痛苦

2013/3/23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a-A+

  医网快讯摘要: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医改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目前,医改已进入深水区,矛盾错综复杂。一方面,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仍较普遍;另一方面,中国的医生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苦的医生。事实上,少了医生的认同和患者的满意,医改都算不上成功。“两会”期间,本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为您解读医改热点、难点。

  公立医院要回归公益性

  记者:您对目前医改的现状如何评价?医改最应关注哪些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吴明:新医改四年多,的确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应该注意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立医院改革等问题。公立医院改革是最大的难题,它涉及面比较广,包括管理体制、补偿机制等,而且涉及到多个部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

  记者: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有哪些进展?其公益性如何维护?

  卫生部副部长、国务院医改办副主任马晓伟:医改中,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是核心内容。公立医院改革现在进入到深水区,说到底是个补偿机制建立的问题。这取决于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大政府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使公立医院轻装上阵。二是改革支付方式。在现有购买服务格局下,必须由第三方监管,改变现在项目加成的办法,去除过度医疗的制度性诱因。三是理顺价格体系,使医生的技术劳务价格得到承认,药品和仪器设备价格有所降低,医务人员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记者:现在大医院人山人海、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仍很突出,如何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大外科主任刘忠军:医生水平参差不齐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二级医院没有吸引到足够的病人,根本原因就是医师整体的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医生水平高低不一,老百姓信任大医院的医生,认为二级或者社区医生的水平不够。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模式,从医师的培训体系着手,实现大医院、小医院的医疗水平都一样的目标,这样老百姓就不用一有头疼脑热都往大医院跑。

  医生不幸福,百姓也受罪

  记者:医生幸福感与医改成败有何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医务人员是医改主力军,医改政策的每一步落实都应让他们感到欢欣鼓舞,这样的医改才能成功。医生不满意,老百姓就很难满意。每周工作时间在70小时左右的医务人员占了多数。超时、超负荷、报酬低、休息时间被占用,是大医院医务人员普遍面对的问题。然而,与中国医生的辛勤付出不相匹配的是医生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的相对下滑,这就是一些医生对医改持消极观望情绪的原因。

  记者:中国医生为何幸福感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副所长孙建方:医疗乃至医改过程中,医生是主要实施者、参与者,但在过去几年的医改里,其实医生大部分都失语了。医生确实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医学博士要学十多年,但有的进入临床待遇只有3000元,这种薪酬设计太不合理了。

  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目前我们老把病人视为弱势群体,其实医生也是弱势群体,不仅体力上透支,心灵也有很大创伤,导致的心理问题使医生的自杀率增高,失眠问题更是普遍。

  记者:该如何提高医生的幸福感呢?

  全国政协委员、福州市第二医院副院长林绍彬:我认为必须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和医务人员执业风险保险相结合的医疗执业责任风险保障机制;同时建立医务人员心理干预机制,创建形式多样的减压措施,强调人文管理,进行心理疏导,有助于医务人员不良情绪的释放和身心健康。

推荐阅读:

新医改弊端丛生 73位代表联名痛批

安徽医改:允许外资单独举办医疗 并购公立医院

医改新政:挂号打针输液10元搞定

卫生部医改:“医联体”模式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30323/928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