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神经科学家聚上海探讨脑中风防治

2013/5/21 来源:中新网a-A+

  医网快讯:20日,由国际脑血流与脑代谢协会(ISCBFM)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承办的第26届国际脑血流与脑代谢论坛暨第11届国际定量脑功能与PET会议(Brain2013)在沪开幕。作为国际脑神经血管领域最顶尖、最权威的会议,该大会系首次登陆中国内地。

  脑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等30余个国家,逾千名世界脑神经领域最顶级的科学家,共同探讨破解医疗难题的良方。

  据介绍,脑中风是致残、致死的第一杀手,在中风、充血性心衰、糖尿病、哮喘、癌症等疾病中,中风致残率远超其他疾病,排在第一位。中国是中风的高发地区,中风的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4-5倍,死亡率以每年8.7%的速度增长。

  大会共同主席、上海交大Med-X研究院教授杨国源介绍,目前临床治疗脑中风的手段极度缺乏,溶栓治疗是目前唯一有效治疗,治疗有效时间为4.5小时内,目前适用患者不足5%。“目前最大的瓶颈问题是实验研究与临床治疗严重脱节”,杨国源举例说,虽然中风吸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在动物实验证明对中风治疗有效的144种药物在临床实验中心证明大多无效。

  杨国源提出,目前临床前的基础研究并不扎实,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杨国源认为,脑中风研究要取得突破,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交叉学科优势,针对脑中风研究的瓶颈问题,多层次探索脑中风神经保护、神经和血管再生、康复的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使实验结果向临床治疗有效转变。

  据悉,本届Brain2013会议为期4天,将聚焦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治和康复研究的做出贡献。会议将主要讨论国际上脑血流、脑代谢与脑功能等方面的前沿科学及成果汇报。本次大会讨论的议题不仅包含基础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还包括临床神经病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据悉,本次大会首次由中国科学家担任组委会主席,由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杨国源教授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复旦大学陈俊教授共同担任。

 

推荐阅读:

巧克力能防脑中风?“甜蜜疗法”真的有效?

“中国式”导管消融术可有效治疗“房颤”预防“脑中风”

研究发现益母草碱对脑中风治疗有明显疗效

中国成功提取益母草碱 或将成治疗脑中风新药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30521/952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