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任是医患鸿沟

2014/1/24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a-A+

201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联合开展了一项针对医务人员从业状况的调查,近日公布的结果令人吃惊:只有46.4%的患者表示信任医生,仅有26%的医生认为患者信任自己。相互怀疑成了医患间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多半患者不信任医生

这项调查在北京、辽宁、陕西等9个省市45家医院的医务人员和部分患者中展开。单从患者角度来看,导致医患不信任的主因是过度医疗。调查显示,15.9%的患者怀疑自己做了不该做的检查,9.8%的人怀疑自己吃了不该吃的药。在“为什么会发生过度医疗”这个问题上,54.2%的人认为根本原因是患者病情复杂;28.4%的患者认为是“医生诊疗技术的局限性”。这个回答似乎是对医生的理解,但实际上,大多患者受到调查选项设置的局限,这些答案并不能完全代表患者的真实感受,他们对医生的不信任感也并未削减。而在医生眼中,44.1%的人认为是“患者的不合理要求”。

不信任医生,似乎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心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信任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即使得了头疼脑热的常见病,也要去大医院“挤”着挂个专家号才放心;很多患者不按照医生的处方服药,自行减量甚至停药,因为担心“毒副作用”;还有不少患者不信任当地的医生,千里迢迢来到北京、上海、广州的大医院就诊……彼此不信任,导致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以上医务人员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其中,21.1%的医生表示去年患者和自己发生过肢体冲突。他们当中,70.9%的人称如果有再次择业的机会,将不会选择当医生,76.7%的人表示不希望子女学医。

 “让医院自己挣钱,从根本上破坏了医患间的信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主任袁钟教授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秩序不完善,我们当下整个社会的不信任度都在加大,包括学生不信任老师,消费者不信任商家等等,患者不信任医生,是整个社会不信任的一方面。“当人们把一切关系都变成金钱关系时,信任度自然降低,一切都像是交易,”袁钟说,这中间,受伤害最深的就是医患关系。当看病救人与金钱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医患间的信任也被严重破坏。

1983年,我国开始实施医疗改革,对公立医院“断奶断粮”,开始实行医院医疗承包。“让医院自己挣钱,这种简单化的医改,从根本上破坏了医患间的信任。”袁钟分析说,当医生不再一心只想着治病救人,而要担心自己的温饱时,医疗的公益性也就不复存在,收红包、拿回扣等现象层出不穷,医生也就背上了“不值得信赖”的黑锅。

当然,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医患间信任缺失的原因之一。袁钟说,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如果医生不能耐心地与患者沟通,患者的不信任就会加重。他认为,这与目前整个社会传统美德教育缺失有很大关系。“德,就是人与人如何相处的原则,而很多人并不懂得共生共存、互相体谅、互相理解,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试想,当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患者遇到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医生,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重拾信任,制度和教育缺一不可

“要想改变这种医患间不信任的现状,根本上还是要进行体制改革。”袁钟表示,如果体制不变,其他努力只是治标不治本。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也认为,如果制度不改变,医院、医生真的力不从心。“深化医改有三个层次,由深及浅,分别是制度设计、医院机构和医生个体。”庄一强说,为缓解医患关系,我们提倡医生要更有耐心、爱心、责任心,注重和患者沟通,要求医院加强管理、改善流程,做到信息化,但这些还都停留在医改表层,制度不变,医患矛盾的症结就永远存在。

另一方面,袁钟认为,医院也要加强医生的人文教育,提升医生职业的荣誉感和神圣感。每个医生要从自我做起,学会智慧交流、理解患者,重视细节,提高诊疗效果,医患间的信任也会慢慢重建起来。最后,袁钟提醒,医院还要加强患者教育。患者的疾苦本来是一种无奈,但由于医患间信息不对称,患者往往怀着较高的心理期待到大医院寻医问诊。一旦诊疗效果与心理落差较大,加之令家庭不堪承受的医疗费用,不少患者对医院和医生会产生怨恨,埋下冲突隐患。因此,让患者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病情的复杂性,对于建立医患信任也非常重要。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40124/988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