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书中介绍,国外外科医生30年前已经开始用热疗对付恶性肿瘤,但当时技术比较简单,就是用恒温水体箱冲洗灌注。“全麻的情况下,腹腔做完手术后,温度大约只有33℃,热水进入腹腔一搅和,很难达到43℃的有效温度,只能起到灌洗冲刷作用,热疗的作用并不明显。”
如何能让热疗长时间维持在安全有效的温度?崔书中教授带领的团队2003年开始研究热疗的技术,2009年拿到国家卫生部门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批文,获准上市。这套完全信息化、技术化、精准化的体腔热灌注治疗方法,摒弃了传统的土方法,让热疗成为一个效果可控的治疗手段。
“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这一套技术和理论,目前已经可以将温度控制在43℃正负0.5℃范围内,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技术也获得2014年广州科技进步一等奖。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国新教授对此表示,此前热化疗的难题是精准控温,没有仪器设备可以做到这一点,崔书中院长实现了温度的可控,使得热灌注化疗在治疗肿瘤的腹膜转移上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据介绍,目前全国有150家医院在使用HIPEC技术,至今已经做了5万例治疗,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做了3000多例次,证实这项技术安全有效。
“游离癌细胞,看不见摸不着,用体腔热灌注化疗,可以在术后清扫战场。”崔书中教授表示,热化疗最大的意义在于预防种植转移。其次,出现广泛的种植转移时,热化疗也相当于一个大容量的减瘤手术,可以把5个毫米的癌结节都清理掉。再次,恶性的胸腹水治疗,传统的办法是抽水,用热化疗方法一周就可以解决,有效率可以达到90%。
破解“癌中之王”或从此突破
热化疗并未止步于技术的精准化。在精准医疗、靶向治疗方面,热化疗还有系列新的研究方向。
崔书中教授透露,目前正在做一个研究,在热化疗效应的基础上,再加入一种增敏药物,通过热弥散效应,让化疗药物渗透性增强,把疗效进一步提高。初步的细胞试验显示,效果提高了一倍。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另外一个研究的方向是,做完体腔热灌注化疗后,抽取病人的血清做基因测序,研究热化疗后基因的改变。临床研究发现,胃癌病人做完热化疗后,抗癌癌基因升高8倍,抗耐药基因也出现明显上升,而癌基因却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