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患和谐“调”出来 医疗纠纷90%由医调委受理

2012/4/26 来源:人民网a-A+

  医患关系关乎社会和谐。近年来,我国医疗纠纷呈明显上升趋势。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

  “目前,山西90%的医疗纠纷通过人民调解途径得到妥善处理,调解成功率90%以上,结案后医患双方满意率均在90%以上,特别是患方满意率达到了98.5%。”据山西省卫生厅厅长高国顺介绍,山西省2006年首创将人民调解第三方独立机制引入医疗纠纷调解工作中,积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实现了患者信任、医院平安、政府满意。

  人民调解试水医疗纠纷

  2012年4月19日,在山西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来自太原市的患者张女士与医院方面在人民调解员的主持下签署了调解协议。“我这个纠纷并不大,但处理得挺快,结果我也很满意。大家都说有纠纷就到这里来,果然没错。”张女士一边签字一边说。

  山西省肿瘤医院医务科副主任张进也对医调委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十分感激,“我们医院这几年每年面临的医疗纠纷大概有20多起。在没有医调委之前,医务科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解决医疗纠纷上,抓医疗管理、医疗质量的本职工作却无暇顾及。现在,医调委让我们能够专心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了。”

  “当前医疗纠纷高发的根源,是社会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严重不平衡,社会现有的医疗服务产品与公众庞大的需求不匹配。医院、医生虽然已经是高负荷运转,但每名患者平均能够享受到的服务却十分有限。而且,医院方面也没有足够力量去应对医疗纠纷,这就使得医患矛盾不断被激化。”大学法学院教授强世功认为,山西省将人民调解第三方独立机制引入医疗纠纷中,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来自山西省卫生厅的统计数据显示,近3年来,山西医疗纠纷的数量平均每年增长15%,其中不乏围堵、打砸、陈尸医院等恶性事件。目前山西400多家县级以上医院几乎都发生过医疗纠纷,而且医疗条件好、医疗服务能力强的城市大医院发生医疗纠纷的数量较基层医院更多。

  “医疗纠纷如不能妥善处理,不仅严重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会引发医方、患方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不满。如果找不到一条合情合理合法的处理途径,不改变目前‘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的情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是一句空话。”山西省卫生厅副厅长王峻说。

  为了妥善解决日益增多的医疗纠纷,山西省卫生厅和司法厅积极探索,首创了应用人民调解机制化解医患矛盾的工作思路。2006年11月,山西省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业性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山西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医调委成立6年来,赢得了绝大多数患者和医院的信任。原因何在?山西省医调委主任韩学军分析说:“首先是客观公正,医调委是司法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群众性调解组织,对于医患双方来说这是中立的第三方;其次,调解医疗纠纷时不收取任何费用,避免了经济因素的干扰;最重要的是,这里的调解员大多具备医学背景,医疗专业性强,扎实的专业素养能够使双方更加认同调解结果。”

  调解走向专业化职业化

  走进太原市五一路一座不起眼的小楼,医调委的30余名工作人员在这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前来寻求纠纷解决的医方、患者大多心平气和,看不到以往在医院里双方对峙、剑拔弩张的紧张场面。

  在医调委的组织架构中,分别设置了纠纷调解部、医疗责任保险部、医疗纠纷防范部、分支机构管理部等部门,工作人员既是医学、法律、管理学、心理学以及保险方面的医生,又有着丰富从业经验。

  按照医调委的工作流程,受理医疗纠纷后,首先由医调委的医学医生、法律医生、调解员、保险公司代表、保险经纪公司代表等共同组成医疗责任保险事故鉴定委员会,按照“7人5票制”(医学医生共3名计1票,其余人员各1票),集体裁定责任并作出赔偿决定。如有一方不服,医调委就将重新组织更高级别的7人合议委员会,进行重新裁定。

  “医疗纠纷调解的专业性很强,从接案、调查、取证、鉴定,到调解、赔付、结案,调解人员均离不开医学、法律、医疗护理操作规范、医院管理核心制度以及心理学和调解技巧等专业知识,非专业人员一般不能胜任这项工作。”据韩学军介绍,山西省医调委在成立之初,就着力将调解团队打造为“专业化、职业化”的团队。

  按照《人民调解法》的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如何让一个群众性组织走上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韩学军和他的同事们建立起了一套严格的制度保障。

  “我们在调解员遴选、调解技能培训、调解程序规范等方面均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对调解员实行以纠纷受理量和结案量以及月内调解成功率、文书优秀率、当事人满意率的‘两量、三率’考核标准。这样就能够有效保障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发展。”韩学军说。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ylgz/20120426/600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