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培训课上,关于公司政治与影响力的内容中有这样一个测试:一周之内,你平均有多少次和同事共进午餐?而这道题是用来判断你在午餐这一用于了解周围环境的工具上,投资的时间和精力是否足够。或许你会觉得,这实在是过于夸大了职场中某些细节的作用———但是如果你曾经听说过蝴蝶效应这回事的话,那么也许在吃午餐这件事上稍微花点脑筋,也完全是理所应当的。
在一个单位里,午餐时间可以算是鉴别你的人际关系、交际能力的最常见也最自然的场所。一起吃午餐的交情或许可以让你预知明年的升职机会,也可能让你被视为公然站在了某个小团体之中。就像工余时间要不要跟同事混在一起一样,这个问题让人颇为纠结。
纠结之壹要不要抱团午餐?
答:尽量要。
每个公司的规模不一样,企业文化也有所不同。比方说一个十人以内的办事处,午餐很可能是各自带便当,也可能是大家合伙雇了个煮饭的钟点工;而数百人的企业则有可能是浩浩荡荡集体去饭堂解决,也可能有人去餐馆吃,有人啃三明治。但是不管怎么样,尽量让自己合群一些,总是没错的。
跟自己部门的同事一起吃饭,不但能让自己更加融入这个集体,不方便在上班时候说的话,也可以在饭桌上以非正式的口吻说出来。饭桌本身就具有社交的独特优势。除了能从饮食口味、经济状况乃至于性格特点等各个角度观察你的同事以外,如果你够细心的话,他对工作、部门、公司的看法也可见端倪。
跟不同部门的同级吃饭,则是扩大信息来源、加强横向沟通的好机会。在这种非正式的场合里,更容易了解到在办公室格子间里不大容易了解到的边边角角的信息———什么经理最近换了新车啦,小王的客户跟老婆离婚啦———没准在关键时候就能派上用场。特别是在公司调整、变化,或是在有重大举措即将出台的时候,多跟同事抱团吃饭,有助于你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大局,对自己在关键时刻的关键举动自然也会有所助益。
附加题
如果落单了怎么办?
刚刚加入公司的新人很可能会在临近午餐的时候有些微焦虑:去哪里吃?跟谁去吃?其他人成群结队、熟门熟路地走了,剩下自己尴尬落单,不知道该叫外卖呢还是去找快餐店。
融入新环境需要时间,这是很自然的。别人体察到你的情绪,那是你运气好遇到了体贴的同事———但别人没有义务要这样做不是吗?如果因此就患上社交恐惧症,无疑会给职场生涯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妨把吃午饭看作一种交际方式,把它当做与同事建立友谊的机会,别人不向你提出邀约,你可以试着主动加入,不要怕,很少有人会拒绝一个开朗热情的新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