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网快讯摘要:“我们知道用抗生素不好,但是孩子病了,不用没有办法啊。”范女士抱着孩子,看着挂在输液管上的处方单说,“医生开什么药,我们就用什么,都是听医生的。”范女士的孩子才3岁,孩子上周发烧不舒服,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被查出患了肠胃炎,医生开的处方就是要孩子打点滴,点滴药物单子中包括了抗生素头孢硫脒。
8月1日,港大深圳医院开业“满月”。据悉,从7月1日至31日,该院一共接诊了4300余名市民,但是医院门诊却没有开出一支抗生素点滴,只有开少量抗生素口服药物。这一现象,让深圳市民大为惊讶,只因“滥用抗生素在深圳医院已成常态。”
记者调查发现,在深圳各大医院输液大厅的“吊瓶林”内,抗菌药物仍是主角,抗生素滥用的情况十分严重。港大深圳医院的事实证明,抗生素的滥用是可以管得住的,深圳的医院必须向其学习。
现象
“吊瓶林”成各大医院风景
“我们知道用抗生素不好,但是孩子病了,不用没有办法啊。”范女士抱着孩子,看着挂在输液管上的处方单说,“医生开什么药,我们就用什么,都是听医生的。”范女士的孩子才3岁,孩子上周发烧不舒服,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被查出患了肠胃炎,医生开的处方就是要孩子打点滴,点滴药物单子中包括了抗生素头孢硫脒。
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一个输液室,记者调查发现,该输液室19个输液处方中,只有2个没有抗菌药物,一个肠胃患者和一个支气管患者,其他患者也多是患气管疾病、肠胃病等,用的抗生素包括头孢类用药、美洛西林、红霉素等药品。
随后,本报记者调查采访了深圳市人民医院、市第二医院、北大深圳医院、市中医院等几家市属医院。综合这次的调查,5大医院87个门诊输液病人中,有69人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达到79%。在使用抗生素药物病人中,大部分的人使用一种抗生素,但是有的甚至同时使用了两种。
大部分患者跟李女士一样,要不要用抗生素还是听从医嘱,“我们不知道使用抗生素会有什么不良后果,但医生开抗生素还是有道理的,总比自己不懂乱吃药强。”市人民医院内,正在打阿莫西林点滴的鼻窦炎患者阿强说。
不过,有一些患者就医的时候会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在市二医院,一位母亲就告诉记者,她的小孩这几天呕吐不舒服,带孩子到医院来看病,医生没有开抗生素打点滴,但是她看到孩子呕吐很难受,“要求医生开了抗生素,就是希望孩子能好得快一点。”
针对药物不良反应、滥用抗菌药的问题,深圳从上世纪90年代末率先在全国开始了强化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药品流通管理,而国家也规定,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处方药,抗菌药物位列处方药其中。8月12日,记者走访市内多家大药店却发现,凭处方购买处方药的规定基本形同虚设。
华强北一家大药房内,当记者购买一款头孢类药物的时候,销售员立即拿出一盒,并要记者到柜台买单,根本没有提需要处方单的事情。当记者询问为何不需要处方就能购买抗菌药时,销售人员立即反应说只要进行登记就可以了。
彩田村一家社区医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刚开始执行“处方药”规定时,所有药店都在严格执行该规定,但是,后来药店的销售受到影响,顾客买不到他们经常用的抗菌药会怨声载道,慢慢地药店就没有跟顾客要处方了。
后果
近七成不良反应缘自抗生素
小小一瓶青霉素曾经创造了辉煌,但是随着药物的滥用,抗菌药物的药效在失效,危害却越来越大。在深圳市药品医疗器械评价中心收集到的一例不良反应报告中,一位患者由于咳嗽,咽部不舒服到社康就诊要求输液,医生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静脉滴注氯化钠注射液和注射用头孢唑啉钠。
15分钟后,患者呼吸困难,立即停药,测血压后进行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等进行急救,在被送往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无效。后来经广东省药品医疗器械评价中心调查,怀疑药品为注射用头孢唑啉钠发生严重过敏样不良反应,而且过敏样反应为头孢类抗生素已知的不良反应。
根据药品说明书,头孢唑啉钠静脉滴注用法用量为一次0.5—1克,一日2—4次,严重感染可以一日6克,分2—4次静脉给予滴注。但是该患者头孢唑啉钠使用剂量为4克,每日一次,由于单次使用剂量偏大,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导致不良反应事故发生。
据介绍,深圳市药品医疗器械评价中心去年收集到了5876例可疑不良反应报告病例,其中,68.25%的不良反应是由抗菌药物引起的。而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化学药及生物制品前十名也都是抗生素。在历年监测中,头孢类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均居首位,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过敏性反应、过敏性休克等。
“很多疾病,比如普通感冒不用抗生素是可以治愈的。但是,国内在治疗的时候把感冒药和抗生素同时加在一起,药物不良反应增加。”深圳市药品医疗器械评价中心钟翎教授说。
“在国外,普通感冒是不需要到医院去的,但是国内大医院门诊大部分是普通感冒患者,加上国内对药品管理控制不严格,很多人在药店随便可以买到抗生素,导致国内抗生素使用很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