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由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的时期,是居民膳食营养结构迅速变化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加大改善营养,可以增强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劳动效率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唯有通过营养立法,强化政府干预政策和措施到位,才能真正使各项不同人群营养改善计划真正收到效果。而对亚洲几个国家的数据分析,由于营养不良造成劳动生产率损失,估计可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3%。
中国营养学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营养所的营养学者们,发出营养立法的呼吁已近20年,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营养干预措施。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不断发布《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今年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又正式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这无疑距离营养立法更加迈进了一步。
但不得不说,行政命令和文件不能代替国家立法。制定营养法规可以将我国居民营养改善工作纳入法制管理。否则,全民营养与健康普及教育、居民营养监测等工作,因为无法可依就难以落实。
“食育”也是食品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在有《营养法》、《食育》和《食品安全法》多重保障下,我们会及时发现孩子们的营养问题,决不会出现像我国几年前“大头娃娃”事件,更不会出现三聚氰胺事件。国外很多食品企业在生产食品的同时还承担着食品科普和食育的职能。
在中国的超市,当销售人员带着微笑靠近我们的时候,我们会马上警觉起来:“肯定是要向我推销商品了。”但在日本街头,经常能看到骑着红色摩托车的“养乐多妈妈”。她们年纪都在30岁上下,每天推着车出现在社区里和学校外。她们不但承担着派送养乐多系列产品的工作,还承担着科普“肠道知识”的义务。没有任何广告嫌疑,当你问到时,养乐多妈妈们会告诉你,1930年一个叫代田稔的博士,发现了一种活性乳酸杆菌,他成功地进行了乳酸菌的强化培养……
就这样,养乐多反而在日本迅速建立起了品牌,随后这成了养乐多全球统一的独特销售渠道。现在,养乐多在全球有7.8万个配送员,在中国有养乐多出售的大城市中,也可以看到她们的身影。
“我们每一个员工都有一个意识,就是要自觉地对百姓进行‘食育’普及。”养乐多株式会社川端美博副社长告诉我们。
“食育”必须从孩子抓起
几年前,在青海互助县,记者问一位小学校长“为什么不给孩子开设营养课”时,校长很不以为然地说:“等他们走出去掌握了很多知识后,自然就懂营养了。”在一个中学里,记者看到健康课都被数学、外语课取代了之后问健康老师:“您自己每天吃早餐吗?”得到的回答是:“不吃,饿了挺一挺就到午饭时间了。”而能回答这些问题是这样一个事实,某网站曾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进行营养知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人属于“营养盲”。看看周围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有多少人能说出“人体需要的基本营养素是什么?人们每天应该吃多少种食品?”这样在日本小学生就能回答的问题呢?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会长马冠生博士说,所谓“食育”,其实就是指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目前我国少年儿童面临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除了在个别贫困地区存在食物不足现象外,对营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营养意识差、知识缺乏以及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引起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的重要原因。应把营养健康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营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学生营养研究室主任胡小琪认为,必须针对学校、学生、教师、家长、食品生产企业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丰富营养知识的“食育”,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对学生进行食物、食品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