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本是受人尊重的职业,如今却成为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医院成为“战场”,当医生被认为是一种危险职业。
由于工作压力较大、医疗纠纷频发,中国年青一代开始重新审视这一职业。医疗环境的恶化,导致“明天谁来当医生”上升为整个医务界的集体忧虑。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急救医生严重流失,导致120无医生可派的境况。而目前超过20万的儿科医生缺口更难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近日的一则社会调查显示,28.4%的医务人员倾向于选择自我保护性诊疗方式;39.8%的医务人员有过放弃从医的念头或计划转行。在中国已经出现“医不过二代”现象。著名医改专家李玲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育德曾说,国家每年培养的医科学生,只有约六分之一能实际穿上白大褂,其余的全部转行流失。
近年来频发“伤医事件”及体制性弊病将他们困住:他们顶着博士、硕士的精英头衔却得不到相匹配的薪资,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却得不到患者的理解与信任,近八成医生都不想自己的子女再从事医疗行业……而高考招生情况也因此出现“断档”、招不满学生的情况,这与前几年医学专业爆满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什么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患者却越来越不满意,医生越来越陷入被动的困境。白色暴力发生背后,首先是新的医疗模式与旧的医疗观念的不完全兼容性,让“同路人”变成“陌路人”
北京协和医院孙学勤撰文说,从患者的角度看,对医学抱有过高的期望和“包治百病”的幻想是医患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2013年,中国医院协会的调查显示,全国六成医院曾遭受暴力事件,暴力伤医占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期望值过高、医患沟通不畅、媒体报道不实。很多患者都有一种心理期望,认为医院能够“包治百病”,“既然花了钱,人就应该治好”,却忽视了医学发展的局限。本来是“同路人”,却逐渐变成了“陌路人”,甚至是“仇人”。
他举例曾处理过这样一起纠纷:术前,患者家属明确表示他们愿意用尽所有积蓄,希望他们的亲人能站起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结果却事与愿违。术后,患者家属无法接受事实,大闹医院要求巨额赔偿。他们觉得医学无所不能,却无视手术并发症和手术风险。我们常说,千分之一的医疗风险发生在患者身上就是百分之百,没有医生能保证这千分之一的风险不会发生在某一位患者身上。所以,我们要正视医学,合理降低就医预期。
就医生来说,缺乏医患沟通技能加上医疗体制的弊病转嫁过来的“怨恨”,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线。当年,北京协和医院张孝骞大夫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形容医疗安全、医疗质量的重要性,以及维护患者生命安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现在,这句话却被大多数医生当成了执业环境恶化、随时可能遭受暴力袭击的“职业感慨”。
孙学勤说,在医疗活动中,个别医生态度冷漠、傲慢,不愿和患者多说一句话,给患者留下了不近人情的印象。曾有一位患者家属情绪激动地向我投诉医生,原因是患者在肿瘤切除后发现体内还藏着另一个肿瘤。我相信无论谁听到这样的结果,都会认为医生不负责任,存在明显过错。但当我请来当事医生与患者解释时,才发现原来患者的病情非常复杂,腹腔粘连严重,一旦切除那个肿瘤就会造成腹腔大面积感染,甚至肠瘘。结果,医生30分钟的耐心解释,将一个投诉变成了一连串的感激。而我纳闷的是,为什么这位医生不能将这样的解释放在术前呢?
就医院来说,无论是病情的诊断,还是检查、化验的结果、数据,乃至医疗的手术器械都是冷冰冰的。若医生把这些冷冰冰的科学以一种不带暖意和温情的方式传递给病人和家属,且居高临下仅仅从科学上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管”与“训”,不是将心比心,用同情与理解、沟通与支持,是很难赢得患者信任的。
“87.4%的受访者期待重建医患信任关系”。这一数据来源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一项有252283人参与的调查,调查中87.0%的受访者直言现在的医患关系较差。
面对纠结不清的医患矛盾,虽然卫生领域各有应对,但不论是疏还是堵,效果似乎并不尽如所愿。问题的根子、危机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广东省珠海市卫生局局长李力调研认为,在于患者没有得到足够的人文关怀。
相当多的患者对医院科室分布以及就诊程序缺乏了解,因此在就诊过程中四处奔波,长时间排队,甚至因为操作失误无功而返,增加怨气。而多数医院专职导医人员不足,因此医生不仅负责诊疗,还额外承担一定的解释职能,在诊疗量极大的情况下,有时候也难免态度欠佳。很显然,在制度缺陷与服务缺位并存的背景下,医患双方很难心平气和地展开对话。
由于改革不到位,患者就诊无序,使患者在看病就医过程中感受不到基本的人文关怀。在生病初期,由于家庭医生制度还没有充分建立,患者不知该到哪里看病,于是大家都往大医院跑;看病期间,由于人满为患,患者越来越需要的人文关怀包括便民服务、信息沟通等明显不足;大病痊愈后,也没有人告诉病人该到哪里康复,该注意什么。沟通不及时,使患者不被关心的感觉越来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