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医疗流程再造,创新医疗管理链条,重塑新时代医患关系,对于建立健全医患风险应对机制,提高医患风险管理科学化水平,构建和谐的社会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医患矛盾下,医生不仅要拿手术刀,还要打赢“心理战”,折射出医生的弱势与无奈,现代社会呈现罕有的深度和广度的医患纠结。
人要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生了病就要和医生打交道,医患关系就此产生。我国每年的门急诊量达60亿人次,相当于每人每年平均看五次病,正可谓生老病死,每个人概莫能外。
医患之间本应是最坦诚相待的关系,面对疾病两者本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并肩战胜疾病。如今,双方却公然打起“心理战”,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从小处方到天价药,从医改到医闹,从生命急救到血溅白衣,医院这一救命之地,频现医患对峙的恶性袭医闹剧。
近年来,从辱骂、伤害医务人员,到患者家属冲击医疗机构,种种医患纠纷导致的恶性医闹事件与日俱增……一桩桩白色暴力,给医院蒙上血腥的纱布,也使医患关系更趋紧张。
去年,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医务人员在救治身患重病的7岁女孩时,医生王德志突然发现患儿父亲竟是不久前在医院率众闹事的“纠纷头”。很多基层医生宁愿转诊,也不敢放开手脚救治这样的病人。而王德志却选择了把本可以转院的“麻烦”病人留下来,把可能“惹祸上身”的救治揽了下来。
然而,王德志没有想到,当他们开始在重症室紧急抢救病人时,患儿父亲却举着手机全程录音录像……在摄像头面前,医生没有拒绝施治,做到了各项工作到位,技术操作规范,细节无可挑剔,面对患方的全程录音录像很淡定、从容且专注。摄像头下的救治,折射出患者对医生的极度不信任,也折射出当代医者的弱势与无奈。
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建立在患者对医生无条件信赖的基础上。而现在,这种信赖已逐渐瓦解,患者对医生充满了警惕和怀疑:你在救我的时候是不是也在宰我?医患关系越来越像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如同消费者总是臆测“无商不奸”,患者也在臆测“无医不黑”。
在医院里有病人问:“我这感冒几天能好?”“快的话两三天吧,但你要注意休息和保暖,还要遵照医嘱服药。”又比如病人问:“B超检查确定我腹中的胎儿健康吧?”“目前来看胎儿基本健康,但你要注意定期复查。”在这些对话中,医生们每一个答复既要精准正确又要留有余地,否则,冷不丁就会有医疗纠纷找上你。
中国医院协会完成的调查报告《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显示:表示受过暴力事件困扰的医院,2008年为47.7%,2012年上升为63.7%;每年每所医院发生的纠纷事件的平均数从2008年的20.6次上升到2012年的27.3次。
与暴力伤医情况一起受到关注的,是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通告》指出,侵害医务人员、患者人身安全和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将被依法严厉打击。
医生本是受人尊重的职业,如今却成为暴力事件的受害者。有人感慨,医院成为“战场”,当医生是一种危险职业。医院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医务人员普遍没有安全感。
上海、广东等地医生习武练防身术、戴头盔坐诊、上班请保安护送,医院开门请警察驻点———本该融洽与相互理解的医患关系,紧张到如此地步,以至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治安管理处罚法时,一些委员呼吁,这部法律应该将医院治安管理等内容单列出来,专门作出规定。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教司司长毛群安表示,针对暴力伤医事件,各地应进一步加强平安医院建设,以人防为保障,物防为基础,技防为核心,及时消除医院安全隐患,增强医院自防自护能力,尽量预防和减少发生在医院内部的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维护正常诊疗秩序。
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郑雪倩说,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伤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现在的情况是,只要患者一闹,就给赔偿,闹得越凶,赔得越多。如果每次以医院赔钱了事,这相当于变相鼓励医闹。
对屡屡发生的“白色暴力”事件,医生们说,每一起暴力伤医事件都会让我们愤怒,行医已经没有安全感了!
如今的医生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的“白衣天使”,医生被“污名化”,整个社会对医院暴力容忍的底线一降再降,医生执业环境一再恶化。
中国医师协会先后进行了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 。2 0 1 1年 第 四 次 统 计 结 果 显 示 , 近 一 半(48.51%)医疗工作人员对目前的执业环境不满意,而满意的比例仅为19.02%。
调查统计显示:级别越高对医疗执业环境不满意比例逐级上升,其中正高级别医务人员不满意的比例最高,为55.47%,这可能和高级别的医务人员责任心更强、工作压力更大有关。一级医院满意程度较低,仅11.46%;乡村医院工作人员对执业环境 的 满 意 度 最 低 , 其 中 不 满 意 的 比 例 高 达59.86%,满意的比例仅为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