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5年,国家尚未对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形成完善的管理规范时,已经积累了十余年临床经验的妇产科医生杨菁就预见到它的巨大前景。
“不孕症当时无法解决,患者也非常痛苦。”现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的杨菁告诉记者,“看到关于人工辅助生殖的资料,我就相信它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那一年,距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已经过去了7年。
尽管如此,这位今天被誉为“1700个孩子的‘妈妈’”的生殖医学专家依然没有想到,不孕症患者的增长会在此后迅速成为世界性趋势,以致世界卫生组织将不孕列为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疾病。
日渐衰萎的人类生育力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自然生育能力正面临空前危机。
1993年,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总结了52年间所发表的61篇论文后发现,人类精子平均数量已由1940年的每毫升1.13亿个下降至1990年的6600万个,下降了41.5% 。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25个国家33个研究中心组织的一次调查则显示,全世界的不孕症患者人数为5000万~8000万,发达国家约有5%~8%的夫妇受到不孕症影响,部分地区的不孕症患病率高达30%。综合1970年以来的数据预测,估计每年还会新增约200万对不孕不育夫妇。
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同样显著,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我国医学教材的内容变化。
据杨菁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她在医学院学习时,课本中的标准是每毫升正常精液里应含有一亿个精子。而现在的教材里,这个知识点已经被修改为每毫升1500万个。前后不过30年。
“影响生殖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环境污染和现代社会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的生育力造成了最直接的伤害。”杨菁说。
农业化肥及除草杀虫剂中的有毒物质,装饰材料及塑料制品中所含某些化合物,以及让动物快速增肥的饲料,使人类及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水源、食物和空气受到污染,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毒害了人类的生殖细胞。
环境污染带来的环境激素失衡,会干扰生物的内分泌调节,造成性别退化,这一现象很早就被生物学界所关注。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现80%的雕类失去生育能力;此后不到20年,该州又发现鳄鱼的孵化率急剧下降,且幸存的鳄鱼生殖器官明显退化,原因是临近湿地的环境激素含量增高,影响到地区生物。
同时期英国的一项调查报告也指出,生活在工厂污水排放区的石斑鱼发生了严重的雌化现象。在诺福克郡的艾尔河观测点,被调查的雄性石斑鱼群体60%出现了雌性化特征,不少石斑鱼的生殖器开始具备排卵功能,甚至出现了双性鱼。
环境激素又称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环境中存在的、能够像激素一样影响人体内分泌功能的物质。据统计,目前大约有10万种人造化学物质,每年产生千余种干扰人体内分泌调节的有害物。可以说,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浸泡在环境激素的海洋中,时刻受到侵害。